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出生于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曾担任过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职务。
晏几道性格孤傲,中年时家境中落。他与父亲晏殊一起被称为“二晏”。晏几道的词风与父亲相似,但他的造诣更加高超。他擅长表达言情之美,他的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因此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直率地表达了情感,多以爱情生活为题材,因此被认为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
晏几道的代表作品有《小山词》。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山词以其清新淡雅、婉约细腻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世俗之虚妄的厌倦。他的词作不拘一格,既有婉约柔美的风格,也有豪放激昂的气势,展现了他多样的才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晏几道的词作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赏。他的词作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词作中常常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他对世俗之虚妄和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厌倦。他的词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晏几道的词作在宋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开创了宋代词的新局面,对后来的文人词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词作以其清新淡雅、婉约细腻的风格,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的典范。他的词作以其对自然之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晏几道的一生虽然没有取得仕途上的成功,但他以其独特的才情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和榜样。他不受世俗的约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他的词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他以其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艺术才华,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和榜样。
晏几道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词作以其清新淡雅、婉约细腻的风格,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世俗之虚妄的厌倦。他的词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他以其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艺术才华,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和榜样。晏几道的词作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晏几道介绍详情»
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被誉为“二晏”。他的词作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在造诣上超越了他的父亲晏殊。“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一时独步。”(《白雨斋词话》)他的词风接近他父亲的风格,既有晏殊词风的清丽婉曲,语言流畅,又比晏殊词更加沉挚和悲凉。特别是在言情词方面,他的作品更胜一筹。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他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比晏殊更加深刻。其中有很多篇章同情歌妓舞女的命运,赞美她们美好的内心。也有关于个人情感的回忆和描写。通过个人经历的回忆,抒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他的笔调感伤,凄婉动人。在一些作品中,他表现出不合世俗、傲视权贵的态度和性格。
《小山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诗。他擅长言情,但很少直接表达情感,更多地运用婉曲的笔法,与晏殊的词相比更加沉郁顿挫。在小令的技法上也有所发展,日臻纯熟。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
《小山词》从《珠玉词》出来,虽然走的是他父亲婉约传统的路线,坚守小令的领域,但创造出了新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晏几道的词艳而不俗,浅显处皆有深意,将艳丽的词小令,从语言的精确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发展到了极致。
《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充满感伤,伤感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语言优美,秀气动人,具有“能动摇人心”的特点。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作品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通过几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抒写了离别之愁,相思之苦和重逢时的喜悦,情感真挚,引人入胜。其中的新辞丽句,深受评论家的赞赏。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复堂词话》称其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苕溪渔隐丛话》评价它为“词情婉丽”;至于“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被认为是“作文害身”的佳句。
晏几道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风独特,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传颂。他的词作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表达,具有深远的意义。
晏几道词风简介详情»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关于他的生卒年,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夏承焘在《唐宋词人年谱·二晏年谱》中推断,晏几道约生于1030年,卒于1106年,这一说法被后来的学者广泛接受。黄庭坚称他是一个独立自主、不受世俗轻重束缚的人,他的文章翰墨自成一派,常常希望得到官方的认可,却始终未能得到贵人的青睐,这被认为是他的一种“痴”。他的论文风格独特,不愿意按照新进士的语言风格写作,这也被视为他的“痴”。他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家人却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却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这也被看作是他的“痴”。他对人百般付出,却不怨恨,对别人的诚信始终保持信任,这也是他的“痴”。
晏几道喜欢收藏书籍,他的书籍收藏之多令人称奇。据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所说,晏几道的妻子对他的书籍收藏感到厌烦,认为他像个乞丐一样搬运着漆碗,晏几道以《戏作示内》赠送给妻子,表达了自己对书籍的珍视之情。他的词作在当时非常受欢迎,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他为金陵王谢子弟,形容他的才华非常出众,几乎无法学习。他的词作有259首,诗作有7首(还有一句残句),以及一篇传世的文章。
然而,对于晏几道的生卒年,近年来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孙望和常国武在《宋代文学史》中采纳了晏几道约生于1048年,卒于1113年的说法。而在1997年,涂木水先生在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沙河村查阅了《东南晏氏重修宗谱·临川沙河世系》,发现了明确记载晏几道生卒年的信息。根据宗谱记载,晏几道生于宋宝元戊寅四月二十三日辰时,卒于宋大观庚寅年九月,享年73岁。这份宗谱是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8)的晏殊第二十九世孙晏成玉主修,由晏氏后裔历代相传而保存下来,因此被认为是可信的。
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晏几道的生卒年可以确定为1048年至1113年。在1105年的崇宁四年,晏几道六十八岁时,因两经狱空转一官。《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了徽宗崇宁四年间二月六日的诏令,开封府狱空,王宁特转两官。
晏几道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卒年的确切确定,为研究晏几道的生平和作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晏几道生卒年考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