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芭蕉》原文赏析

  • yǒng
    jiāo
  • [
    qīng
    dài
    ]
    zhèng
    xiè
  • jiāo
    weí
    duō
    qíng
    cái
    shū
    shēng
  • shì
    xiāng
    chōu
    jìn
    què
    jiào
    fēng
    yuàn
    qiū
    shēng

原文: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相关标签:咏物抒情哀怨

译文及注释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

注释:
1. 芭蕉叶:指芭蕉树的叶子,象征多情。
2. 多情:形容芭蕉叶子的姿态和情感。
3. 才舒:刚刚展开。
4. 生长:指芭蕉叶子的生长过程。
5. 相思:指芭蕉自己的思念之情。
6. 抽不尽:形容相思之情无法完全抒发。
7. 风雨:指风和雨的作用。
8. 怨秋声:指芭蕉叶子在风雨中发出的声音,象征愁思。 《咏芭蕉》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芭蕉叶是如此多情,一片叶子展开后又生长了。芭蕉叶初生时弯曲多卷,直到达到一定程度才展开,诗人认为它就像相思之情那样持续不断。芭蕉自己的相思之情无法完全展开,这倒也罢了,因为风雨吹拂芭蕉,发出一片秋天的声音,更能引起无尽的忧思。 《咏芭蕉》译文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将探讨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将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芭蕉,将其描绘得缱绻多情。同时,诗人运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芭蕉的摧残,进一步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这首咏物诗以芭蕉为主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赋予芭蕉以人性化的特质。正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将自己的色彩投射到芭蕉身上,使其不再是一个无情的植物,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存在。诗人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这句话表达了芭蕉的生命力和生机。芭蕉的每一片叶子都是它生命的延续,每一片叶子的舒展都代表着它的生长和发展。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芭蕉写得充满了缱绻多情的气息。

除了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芭蕉,诗人还运用了外来的风雨来比喻外界对芭蕉的摧残。风雨是自然界的力量,它们无情地吹袭着芭蕉,摧毁着它的生长环境。这种比喻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芭蕉的脆弱和无助。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芭蕉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咏物诗通过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芭蕉,将其描绘得缱绻多情。诗人运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芭蕉的摧残,进一步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这首诗通过对芭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关注和对脆弱生命的同情。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对芭蕉的赞美之情。 《咏芭蕉》鉴赏详情»

清代诗人郑燮的照片
郑燮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他的名字是燮,字是克柔,是汉族,出生在江苏兴化。他的一生主要在扬州客居,以卖画为生。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都是独立的,被世人称为“三绝”。他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尤其是画竹,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成就非常突出。他还著有《板桥全集》。他曾经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中进士之后,他历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的知县,以惠政著称。然而,因为他请愿救济饥民而得罪了上级官员,最终因病辞官回家。最后,他在1765年去世。

猜您喜欢

咏雪

清代 郑燮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题游侠图

清代 郑燮

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

清代 郑燮

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