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芳草长川》原文赏析

  • jiǔ
    quán
    ·
    fāng
    cǎo
    cháng
    chuān
  • [
    dài
    ]
    féng
    yán
  • fāng
    cǎo
    cháng
    chuān
    liǔ
    yìng
    weī
    qiáo
    qiáo
    xià
    guī
    hóng
    鸿
    feī
    xíng
    rén
    shān
    biān
  • fēng
    weī
    yān
    dàn
    xiāo
    rán
    àn
    chù
    jiǔ
    huí
    cháng
    shuāng
    liǎn
    leì
    yáng
    tiān

原文: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相关标签:离别抒情酒泉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芳草萋萋”的水中绿洲,向前后观看,那高桥像一条长虹横卧在空中,飞架在长长的河流两岸。通过高桥的道路,两旁的柳树被掩映着,随风轻轻摇曳。北归的鸿雁排成人字行,展翅飞过;往下看,路上的行人也一个个离去。

风停了,云散了,雨声也消逝了,一片寂静无声,抬头望去,鸣叫的马儿在哪里呢?

注释:长川:长的河流。
归鸿: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萧然:萧条冷落,空寂凄凉。
隔岸:指河的对岸。
马嘶:指马鸣凄楚幽咽。
九回:多次翻转或萦绕。多形容愁思起伏,郁结不解。 《酒泉子·芳草长川》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离别之情。上半阕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离别的情感。首先,词人向两边看望,眼前出现了“芳草长川”的画面,其中既有高山峡谷,也有水中绿洲。接着,词人向前后观看,看到一座高桥如长虹卧空,飞架在长川两岸,桥下的路两旁有柳树掩映。这样的描写交代了离别的季节和地点,即在春季的绿草如茵的郊野、一座桥下极为幽静的柳阴之中。描写别境之幽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别情之苦。最后,词人看到北归的鸿雁排成人字行展翅飞过,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离去,只剩下词人一个人朝着远处的碧山边远眺,周围空无一物。通过比喻“归鸿飞”来暗示行人的离去,表达了词人与行人之间的情侣关系。整个上半阕以景物描写为主,情感通过景物折射出来,情景交融。

下半阕则从描写景物逐渐转为抒情。首句“风微烟淡雨萧然”描绘了雨后的寂静景象。接着,“隔岸马嘶何处?”通过反诘语使意境由静态转为动态。马嘶声划破长空,震惊了寂寞中悲哀的词人,好像伴侣即将来临,孤凄即将消逝。然而,举首望去,词人却看不到鸣叫的马儿在何处。这时,情感上的短暂转机又回到茫然不知所措的空荡之中。最后一句“九回肠”具有双关意味。一方面,词人通过逻辑推理得知马儿的主人在九曲羊肠的山路上奔驰,无法透过山峦看到他;另一方面,词人的凄婉之情犹如九曲羊肠,在内心中起伏跌宕,难以言状。下半阕通过描写景物和词人的情感来表达离别的悲伤和无助。 《酒泉子·芳草长川》创作背景详情»

五代诗人冯延巳的照片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是五代时期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他曾在南唐担任宰相,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冯延巳的词作多以闲情逸致为主题,充满了文人的气息,对北宋初期的词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才纵横,被宋初《钓矶立谈》评价。他的词集名为《阳春集》。

关于冯延巳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查找相关资料。

猜您喜欢

酒泉子 春波烟雨(在嘉禾东春波门外,?

元代 吴镇

一掌春波,矗矗*帆闹如市,昔年烟雨最高楼。
几度暮云收。
三贤古迹通歧路。
*堵玲珑插濠罟。
荷花袅袅间菰蒲。
依约小西湖。

酒泉子 胥山松涛(在县东南十八里德化?

元代 吴镇

百亩胥峰,道是子胥磨剑处,嶙峋白石几番童。
时有兔狐踪。
山前万个长松树。
下有高人琴剑墓。
周回苍桧四时青。
红日战涛声。

酒泉子 龙潭暮云(在县西通越门

元代 吴镇

旱则祈於此,风涛可畏)。
三塔龙潭,古龙祠下千年迹,几番残*喜犹存。
静胜独归僧。
阴森一径松阴直。
楼阁层层耀金碧。
祈丰祷旱最通灵。
祠下暮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