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小楼的西边,原野一片郁郁葱茏,云朵低垂,飞雁哀鸣。夕阳映照着两行衰柳,万点栖鸦在柳丛中。山上的草木在秋风中依然带着一些绿意,而远游的人却在外漂泊无依。明月清冷的光辉和游子思乡的梦魂一同来到思妇的空闺。
注释: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小阑干”、“东风寒”等,双调,正体为四十八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
武陵溪: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借指爱人在远方。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归梦:指远游人惦念家里的魂梦。
《眼儿媚·萋萋芳草小楼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分析和解读。诗中通过描绘秋景来表达思妇的愁绪和盼望远游人归来的心情。上片通过错落有致的描写,展现了秋景的层次感和丰富性。诗中的第一句“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通过描写芳草和云层,暗示了思妇对远游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句则通过描述征雁的鸣叫声,增强了秋日画面的悲凉程度,表达了思妇的感伤之情。第三句“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则通过描写衰柳、残照和鸦栖,展现了一片凄凉的景象,与思妇的孤独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下片则直接刻画了思妇由盼到怨的心理活动。诗中的“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表达了思妇对秋景的悲生之情。接着的“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则是思妇的想象之词,通过描述思妇空伫楼头埋怨圆月的情景,表达了她对游人的怨恨和对圆月的埋怨。整首诗通过精细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思妇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她的愁绪和孤独之感。 《眼儿媚·萋萋芳草小楼西》赏析详情»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是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被誉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汉族,出生于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因此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后来,他被追赠太师,并谥号文成,因此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以其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才能而闻名于世。他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曾多次领导军队取得重要胜利,尤其在对抗元朝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善于运用兵法和谋略,因此被尊称为军事谋略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外,刘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他的思想观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基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大陆,还延伸至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地。他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和成就被广泛传扬,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和思想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小说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