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jì)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十二晚峰:指巫山十二峰。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突出者有十二峰。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mù)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高笼句:两岸夹峙着高耸的山峰,轻舟从其下飞过。
《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译文及注释详情»
雨霁(jì剂):雨停天开。霁:本指雨停,后风雪停,云雾散均为“霁”。这里指的是雨停后天空放晴的景象。
十二晚峰:指巫山十二峰。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突出者有十二峰。巫山是一座山脉,山脉上有许多峰峦,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十二座峰峦。
《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注释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将对以下内容进行分析:一首词的主题、南宋叶梦得对该词的评价以及该词在毛词中的地位。
这首词以描绘巫山佳景为主题,但在结尾处也隐含着佳人的怨恨之情。这种巧妙的结构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南宋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叶梦得曾评价这首词为“细心微诣,直造蓬莱顶上”,这个评价不无道理。词的境界虚幻而缥缈,情感意境深邃,使其在毛词中成为上品之作。
首先,这首词以描绘巫山佳景为主题。巫山素有“巫山云雨”之称,被视为仙山福地。词中通过描绘山川河流、云雾缭绕的景象,展现了巫山的美丽和神秘。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巫山之中,感受到了其壮丽的景色。
然而,词的结尾也隐含着佳人的怨恨之情。作者通过描写佳人的眼泪和心事,暗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这种转折使词的意境更加丰富,也增加了读者对词的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南宋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叶梦得对这首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首词的创作非常细腻,表达了作者对巫山景色的深入观察和感悟。他还称赞这首词直接将读者带到了蓬莱仙境之中,展现了词作者的高超才华和艺术造诣。
在毛词中,这首词被认为是上品之作。毛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体,以描写山水景色和表达情感为主题。这首词通过对巫山景色的描写和佳人的怨恨之情的展示,完美地融合了山水和情感,达到了毛词的高度。
综上所述,这首词以描绘巫山佳景为主题,但在结尾处也隐含着佳人的怨恨之情。南宋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叶梦得对这首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毛词中属于上品之作。这首词的境界虚幻而缥缈,情感意境深邃,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词作者的高超才华和艺术造诣。
《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鉴赏详情»
毛文锡,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出生地为高阳(今属河北),也有一说为南阳(今属河南)。年仅十四岁时,他便考中进士。后来他前往蜀地,跟随王建,并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的官职。他还升任文思殿大学士和司徒。然而,蜀国灭亡后,他随王衍归降唐朝。不久之后,他再次投靠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一起以小词受到孟昶的赏识。他在《花间集》中被称为毛司徒。他著有《前蜀纪事》和《茶谱》,并留下了32首词作品。现在有王国维编辑的《毛司徒词》一卷。关于毛文锡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