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我沾湿了衣服,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我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之一。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湿:衣服沾湿。
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归艇(tǐng):归来的小舟。
明河:即银河。
斗:指北斗星。
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
起舞闻鸡:晋代祖狄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起舞。晋元帝时,祖狄自请统兵北伐,渡江时击楫立誓说,不靖中原而复渡者,有如此江。事见《晋书·祖狄传》。这里借用来抒发作者不能实现北伐中原的爱国抱负而感到愁苦的心情。
《卜算子·风露湿行云》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元干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在绍兴元年(1131)时,他已经四十一岁,决定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这首词是他在辞官后的休官里居时创作的。词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形势的担忧和自己无法实现北伐中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爱国抱负的苦闷心情。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北方的金朝不断侵扰中原,南宋政府虽然多次发起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张元干作为一位有志向的政治家,对国家的困境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无奈。
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张元干在休官里居,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政治理想。他深感自己的国事多难,无法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这种苦闷的心情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首词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张元干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用凄凉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懊悔。词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流露出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张元干的这首词,不仅是他个人心情的抒发,更是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心声。他们都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但面对国家的困境和自身的无力,他们只能在词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和无奈。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它揭示了当时士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无奈和痛苦。这首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幅时代画卷,让人们深思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责任。
《卜算子·风露湿行云》创作背景详情»
《卜算子》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的作品。这首词写于他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词中通过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沦陷和时局动荡的忧虑和愤慨。
词的上片以清柔、高远的景色为背景。作者描述了夜晚归舟的情景,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来描绘小舟在夜晚归来的情景。接着,作者描述了归舟者躺在船上仰望明亮的月亮和苍山的景象。这一部分描绘了一个宁静、闲适的画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享受。
词的下片则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愤慨。作者通过描述宇宙的辽阔和星月的永恒,表达了人们对历史长河和人生境况的思考和悲凉之情。最后一句“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不满和对国家沦陷的痛心。整个下片给人一种深沉、壮烈的感觉,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通过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张元干在《卜算子》中表达了对国家沦陷和时局动荡的忧虑和愤慨。词中的上片展示了宁静、闲适的景象,而下片则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不满和对国家复兴的期望。整首词以清新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复兴的热切期望。
《卜算子·风露湿行云》赏析详情»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他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是芦川永福人。早年曾在太学上舍生,后任陈留县丞。
在金兵围汴、秦桧当国的时候,张元干加入了李纲的部队,坚决抗金,并力谏死守。他曾经赋诗《贺新郎》赠送给李纲,但后来被秦桧得知此事,因为其他事情而被追究责任,并被削去官职。
张元干被削籍后,他开始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他乡客死,去世时大约七十岁。他的遗体被运回福建螺山安葬。
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被誉为南宋初期的“词坛双璧”,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
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
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
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
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
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
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亹亹。
伤心千古,泪痕如洗。
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
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沉江底。
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
清谈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
楚囚对泣何时已,叹人间今古真儿戏。
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