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深夜静谧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美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水一片辽阔,天空中挂着一轮孤寂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站在江边,久久不愿回去。多情的柳絮,仿佛明白他的心意,追随着船只,代替他送别。而滔滔江水,依然东流入海。
注释:昭君怨:词牌名,也叫做“宴西园”、“一痕沙”。全词共四十字,四个换韵,两个仄平递转,上下两段相同。
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代时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
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北宋时期的书法家,是苏轼的亲戚。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名子野。东晋时期的音乐家,擅长吹笛,被誉为江南第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户,诗词中常指女子的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欲望离去,但又舍不得离开,最终不得不离去。
《昭君怨·送别》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当时,词的作者苏轼担任杭州通判,他在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前往常州和润州一带进行赈饥活动。恰好在这个时候,柳子玉(名瑾)也前往舒州的灵仙观。于是,苏轼和柳子玉结伴同行,一起前往舒州。
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为他写下了这首词作为赠别之礼。这首词是苏轼对柳子玉的深情告别之作。整个创作背景充满了友情和离别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柳子玉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感伤之情。
《昭君怨·送别》创作背景详情»
上片的词句描绘了离别前的晚上,以及离别时的情景。词人通过描写夜深人静时的笛曲声惊醒梦中人,表达了对梦被惊醒的怨恨之情。推开窗户,词人看到满江天空荡荡,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形容了离别时的凄冷和孤寂。江天茫茫,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弥漫其中,给人一种迷蒙沉闷的感觉。
下片则通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词人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词人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送别的人站在江边远望,不愿离开。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通过“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表达了人的深厚情意。
整首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也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而是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上片通过描写景色和笛声的背景,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则通过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扩展了离别的情绪空间。词人将情感与景物相融合,赋予景物生命,使整个艺术画面活跃起来。这种虚实结合和生动描绘,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展现了词的艺术魅力。
《昭君怨·送别》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
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
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
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
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
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
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亹亹。
伤心千古,泪痕如洗。
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
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沉江底。
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
清谈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
楚囚对泣何时已,叹人间今古真儿戏。
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