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沙溪河水弯弯曲曲环绕着这个小小的郡城。秋蝉的叫声伴随着车轮声。西风吹走了客人,夕阳的余晖照亮了整个河畔的红叶,像火一样明亮。
注释:沙溪驿:故址在上饶县旭日镇东去50里的沙溪镇。该镇因水陆交通方便,又地处上饶、玉山、广丰三县交界处,历为上饶县东要塞,所以旧时驿站多设于此。
郡城:指沙溪镇。郡:古代行政区划名。
嘶:嘶噪,指蝉鸣。亦作嘶噪。
吹客:送客。
明:色泽鲜明。
《题沙溪驿》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基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元朝至正十二至十八年(1352—1358)期间担任江浙行省的职务。在他任职期间,他曾经客居在沙溪驿站。沙溪驿是一座位于江浙地区的重要驿站,是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这个驿站位于河流旁边,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刘基在这里居住期间,受到了周围自然景色的启发,创作了一首名为《沙溪驿》的诗歌。
这首诗歌描述了沙溪驿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诗中描绘了河水潺潺流淌,山峦起伏,树木葱茏,花草繁盛的景象。刘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他用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刘基在这首诗中还表达了对驿站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他描述了驿站的繁忙和喧嚣,以及自己在这个喧嚣中寻找宁静的心境。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繁忙生活的反思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歌展示了刘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沙溪驿》这首诗歌成为了刘基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传颂。它不仅展示了刘基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敏感,也反映了元朝时期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忙生活的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题沙溪驿》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诗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诗以描绘沙溪江一带的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首先,诗中的第一句“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嘶作车轮声”描绘了沙溪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通过使用“绕”字,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斗折蛇形的河流环绕着郡城的场景中。而“老蝉”一词则表达了初秋时节的蝉声,与车轮声相伴,节奏鲜明。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蝉声的哀怨之情,但诗人却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情绪。
接下来,诗中的第二句“西风吹客上马去,夕照满川红叶明”点出了时令,并将诗人自己融入到画面中。诗人在深秋的夕阳下匆匆赶路,而“西风”一词则增添了秋意的苍凉。诗人所见的沙溪驿的秋山晚景在夕照之下显得绚烂灿然,但诗人却无暇来欣赏,只能匆匆赶路。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诗中的景物在轻快中流露出豪放洒脱之气。
整首诗的特色在于“写秋景而不作悲秋语,格调明朗,情调高昂”。诗人通过写景的方式,将动静结合得非常自然。前两句描绘了沙溪驿的环境,一静一动,而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所见的秋山晚景,同样是一静一动。这种描写方式使得驿站的环境色彩艳丽,十分美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情感。诗中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蝉声的哀怨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乐观情绪。整首诗的特色在于明朗的格调和高昂的情调,通过写景的方式将动静结合得非常自然,给人留下了美丽迷人的印象。
《题沙溪驿》赏析详情»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是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被誉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汉族,出生于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因此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后来,他被追赠太师,并谥号文成,因此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以其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才能而闻名于世。他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曾多次领导军队取得重要胜利,尤其在对抗元朝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善于运用兵法和谋略,因此被尊称为军事谋略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外,刘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他的思想观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基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大陆,还延伸至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地。他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和成就被广泛传扬,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和思想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小说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