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若耶溪》原文赏析

  • ruò
  • [
    táng
    dài
    ]
    cuī
    hào
  • qīng
    zhōu
    dào
    yún
    lín
    jìng
  • zuò
    niǎo
    jiān
    dòng
    yáo
    shān
    shuǐ
    yǐng
  • yán
    zhōng
    xiǎng
    yán
    jìng
  • shì
    shì
    lìng
    rén
    yōu
    tíng
    ráo
    xiàng
    jǐng

原文: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注释:轻舟(qīng zhōu)- 小船;何疾(hé jí)- 何等迅速;云林(yún lín)- 云雾弥漫的林木。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注释:起坐(qǐ zuò)- 站起来坐下;鱼鸟(yú niǎo)- 水中的鱼和空中的鸟;动摇(dòng yáo)- 摇动;山水(shān shuǐ)- 山和水。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
注释:岩中(yán zhōng)- 岩石中;响自答(xiǎng zì dá)- 回声相互应答;溪里(xī lǐ)- 溪水中;言弥静(yán mí jìng)- 语言更加安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注释:事事(shì shì)- 一切事物;令人幽(lìng rén yōu)- 使人感到幽静;停桡(tíng zhōu)- 停止划船;余景(yú jǐng)- 周围的景色。 《入若耶溪》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的倒影映在水中,水与天相互融合,一同荡漾。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鸣高唱,而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深山中比往常更加幽静。 《入若耶溪》译文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解读和分析。诗人通过描写若耶溪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自己喜欢清净和宁静的情感。诗的开头,诗人乘船进入若耶溪,用“轻”、“去何疾”和“已到”等词语,表达了他由于舟行迅疾、即将进入美景而感到的欢快和惊喜。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诗人在云门山下荡桨畅游的情景。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山水的美丽,而是着重表达了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和感应。他时而仰望天空中的鸟儿,时而俯视溪水中的鱼儿,用“起坐鱼鸟间”和“动摇山水影”来形容自己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一种清澈、灵动、有情趣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着意渲染了若耶溪的幽静。他并没有将其描写成一片死寂,而是通过声音来反衬寂静。诗人聆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期待着山岩的回声。他感觉在这清溪里说话虽然打破了寂静,但一旦停止说话,环境更显得清静。这种幽静的环境让诗人深深感叹“事事令人幽”。最后,夕阳即将落下,洒下一束淡淡的光辉在溪水上,诗人停下船桨,面对夕阳,让自己沐浴在阳光中。诗到此为止,但这束夕阳光使若耶溪的清静幽深境界更加清晰可见。

整首诗通过描写若耶溪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喜欢清净和宁静的情感。诗人通过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和感应,展现了一种清澈、灵动、有情趣的境界。诗中的幽静环境让诗人深深感叹,而夕阳的光辉更加凸显了若耶溪的清静幽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清净和宁静的追求。 《入若耶溪》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崔颢的照片
崔颢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猜您喜欢

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唐代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 游侠篇

唐代 崔颢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
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王家少妇(一作古意)

唐代 崔颢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谿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