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
燕郊:指辽西地区。辽西地区为战国时期燕国边区,故称。
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芳草鲜美的季节即春季,指春季即将结束。
边城之中:指边界城市。
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仍有一些积雪没有融化。
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
阳春四月:指四月的春天。
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四野即四周的地方,指野草长满了四周的地方。
辽水的北岸:指辽河的北岸。
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指积雪融化后,辽河水位上涨。
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
关外胡人:指奚、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
关内汉家将:指汉族的将士。
日日征兵:天天征兵。
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
露水凝重:指露水很多,凝结在刀上。
沙土松虚:指沙土不结实。
金鼓:指军队的乐器,包括四金和六鼓。
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
戍卒:指边界的守卫军。
春服:指春天穿的衣服。
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
洛阳使:指前往洛阳的使者。
边塞:指边界的军事防线。
《辽西作 / 关西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初年。根据《唐诗纪事》的记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742年至756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唐玄宗刚刚登基,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繁荣。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天宝盛世,被认为是唐朝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天宝初年,唐玄宗积极推行文化政策,提倡文学艺术的发展。他亲自撰写诗文,举办文艺宴会,邀请文人墨客参与,使得文化繁荣成为时代的特点。这种文化繁荣的氛围也影响了当时的诗人们,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当时的一位知名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天宝盛世的赞美和对唐玄宗的敬仰之情。诗中可能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以及人们对于和平与繁荣的向往。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或者庆典上创作的,以表达对天宝盛世的庆祝和祝福之意。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初年,这个时期是唐朝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唐玄宗统治下的盛世时期。这首诗可能是在庆典或者特定场合上创作的,表达了对天宝盛世的赞美和祝福之情。
《辽西作 / 关西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作进行解读。诗中通过描写辽西春天的景象和边塞的军事活动,表达了对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首先,诗人通过“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句描写了辽西春天的景象。诗中提到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即将过去,边城仍然残存着积雪。这一描写展示了辽西地处北国的特点,即使是晚春时节,仍然有残雪存在,给人一种寒意。同时,诗中的“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给人以宁静优美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通过“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四句描写了边塞的军事活动。诗中提到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这一描写展示了边塞的紧张氛围和战争的残酷现实。胡人牧马看似安宁祥和,实则暗伏杀机,因此汉将必须日日征兵,严加防范。
最后,诗人通过“寒衣着已尽,春服谁为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四句表达了对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关切。诗中提到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但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诗人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他传达一下边塞的艰苦情况。这一描写展示了边塞将士的辛苦和无人知晓的可怜处境。诗人通过疑问语气的“春服谁为成”,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作语言平实,层次清晰,格调刚健,境界沉雄。诗人通过描写辽西春天的景象和边塞的军事活动,表达了对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关切。诗作意在言外,通过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一窥边塞的戎旅生活,展示了诗人的风骨和凛然之气。
《辽西作 / 关西行》赏析详情»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