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赏析

  • yuè
    zhōu
    zhào
    gōng
    jiù
    zaī
  • [
    sòng
    dài
    ]
    céng
  • níng
    nián
    xià
    yuè
    hàn
  • jiǔ
    yuè
    zhèng
    diàn
    殿
    xué
    shì
    zhī
    yuè
    zhōu
    zhào
    gōng
    qián
    mín
    zhī
    weì
    weí
    shū
    wèn
    shǔ
    xiàn
    zaī
    suǒ
    beì
    zhě
    xiāng
    mín
    néng
    shí
    zhě
    yǒu
    dāng
    lǐn
    guān
    zhě
    rén
    gōu
    fáng
    gòu
    zhù
    jiù
    mín
    shǐ
    使
    zhì
    zhī
    zhě
    suǒ
    qián
    cāng
    zhě
    rén
    chū
    zhě
    jiā
    sēng
    dào
    shì
    shí
    zhī
    xiàn
    shū
    zhě
    shǐ
    使
    shū
    duì
    ér
    jǐn
    beì
  • zhōu
    xiàn
    shǐ
    mín
    zhī
    lǎo
    ruò
    néng
    shí
    zhě
    èr
    wàn
    qiān
    jiǔ
    bǎi
    rén
    gào
  • shì
    suì
    lǐn
    qióng
    rén
    dāng
    geǐ
    sān
    qiān
    shí
    ér
    zhǐ
  • gōng
    liǎn
    rén
    suǒ
    shū
    sēng
    dào
    shì
    shí
    zhī
    xiàn
    zhě
    wàn
    qiān
    shí
    zuǒ
    feì
  • shǐ
    使
    shí
    yuè
    shuò
    rén
    shòu
    shēng
    yòu
    xiǎo
    bàn
    zhī
  • yōu
    zhòng
    xiāng
    róu
    shǐ
    使
    shòu
    zhě
    nán
    ér
    rén
    shòu
    èr
    zhī
    shí
  • yōu
    liú
    wáng
    chéng
    shì
    jiāo
    weí
    geǐ
    zhī
    suǒ
    fán
    shí
    yǒu
    shǐ
    使
    biàn
    便
    shòu
    zhī
    ér
    gào
    jiā
    zhě
    geǐ
  • guān
    weí
    yòng
    zhī
    zài
    zhí
    ér
    jìng
    zhě
    geǐ
    shí
    ér
    rèn
    shì
  • néng
    shí
    zhě
    yǒu
    shì
  • néng
    shí
    zhě
    weí
    zhī
    gào
    rén
    tiào
  • yòu
    weí
    zhī
    guān
    wàn
    èr
    qiān
    shí
    píng
    jià
    mín
  • weí
    tiào
    zhī
    suǒ
    fán
    shí
    yǒu
    shǐ
    使
    zhě
    biàn
    便
    shòu
  • yòu
    jiù
    mín
    wán
    chéng
    qiān
    bǎi
    zhàng
    weí
    gōng
    sān
    wàn
    qiān
    yōng
    qián
    yòu
    zài
    beì
    zhī
  • mín
    qián
    zhě
    gào
    rén
    zòng
    zhī
    ér
    dài
    shú
    guān
    weí
    cháng
  • nán
    zhě
    shǐ
    使
    rén
    shōu
    yǎng
    zhī
  • míng
    nián
    chūn
  • weí
    bìng
    fāng
    chù
    bìng
    zhī
    guī
    zhě
  • sēng
    èr
    rén
    shǔ
    shì
    yào
    yǐn
    shí
    lìng
    shī
    suǒ
    shì
  • fán
    zhě
    shǐ
    使
    zài
    chù
    suí
    shōu
    zhī
  • lǐn
    qióng
    rén
    jìn
    sān
    yuè
    dāng
    zhǐ
    shì
    suì
    jìn
    yuè
    ér
    zhǐ
  • shì
    yǒu
    feī
    biàn
    便
    wén
    zhě
    gōng
    rèn
    leì
    shǔ
  • yǒu
    shàng
    qǐng
    zhě
    huò
    biàn
    便
    duō
    zhé
    xíng
  • gōng
    shí
    zǎo
    beì
    xīn
    shào
    xiè
    shì
    gōng
    qīn
  • geǐ
    bìng
    zhě
    yào
    shí
    duō
    chū
    qián
  • mín
    xìng
    hàn
    miǎn
    zhuàn
    suī
    shī
    liǎn
    mái
    jiē
    gōng
  • shì
    shí
    hàn
    beì
    yuè
    mín
    jǐn
    zhě
    dài
    bàn
    zaī
    weì
    yǒu
  • tiān
    dōng
    xiàng
    yōu
    láo
    zhōu
    xiàn
    tuī
    shàng
    ēn
    rén
    rén
    jìn
  • gōng
    suǒ
    xún
    mín
    yóu
    weí
    guī
  • suǒ
    jīng
    yíng
    suí
    xiān
    hòu
    zhōng
    shǐ
    zhī
    weǐ
    xiān
    beì
    zhě
  • shī
    suī
    zài
    yuè
    rén
    shì
    tiān
    xià
    shì
    suī
    xíng
    shí
    zhuàn
    hòu
  • gài
    zaī
    zhī
    xíng
    zhì
    shì
    néng
    shǐ
    使
    zhī
    ér
    néng
    weí
    zhī
    beì
  • mín
    bìng
    ér
    hòu
    zhī
    xiān
    shì
    ér
    weí
    zhě
    yǒu
    jiān
    ér
    yǒu
    weí
    zhī
    zhě
    yǒu
    jiān
  • cǎi
    yuè
    gōng
    suǒ
    tuī
    xíng
    weí
    zhī
    shí
    xiáng
    weì
    yuè
    rén
    zhī
    bàn
    shǐ
    使
    zhī
    yǒu
    zhì
    mín
    zhě
    xìng
    ér
    suì
    zhī
    zaī
    tuī
    gōng
    zhī
    suǒ
    shì
    tiáo
    dài
    qǐng
    ér
    gōng
    zhī
    xiǎo
    qiě
    jìn
    gōng
    yuán
    fēng
    èr
    nián
    xué
    shì
    jiā
    tài
    bǎo
    zhì
    shì
    jiā
  • zhí
    dào
    zhèng
    xíng
    zài
    cháo
    tíng
    zhī
    shí
    zài
    shēn
    zhě
    zhù
  • zhù
    huāng
    zhèng
    shī
    zhě
    weí
    yuè
    zhōu
    zhào
    gōng
    jiù
    zaī
    yún

原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相关标签:饥荒

译文及注释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request. 《越州赵公救灾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request. 《越州赵公救灾记》创作背景详情»

宋代诗人曾巩的照片
曾巩

曾巩,字子固,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散文家,被尊称为“南丰先生”。他出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逝世于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他是汉族,出生在建昌南丰(今属江西),后来迁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巩是尧的后裔,曾易占的儿子。他于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成为北宋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一起被称为“南丰七曾”。

曾巩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深入人心而著称,被誉为北宋散文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涉及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局势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他的思想主张注重实践和务实,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君子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曾巩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能使他在北宋时期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化领域,还涉及政治和社会。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学习。

猜您喜欢

寄欧阳舍人书

宋代 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巩再拜。

凝香斋

宋代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西亭

宋代 曾巩

团扇频挥到此亭,他乡愁坐思冥冥。
空羞避俗无高节,转觉逢人恶独醒。
岁月淹留随日老,乾坤狼狈几时宁。
欲知事事今何似,万里波涛一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