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原文赏析

  • yǒng
    liǔ
  • [
    sòng
    dài
    ]
    céng
  • luàn
    tiáo
    yóu
    weì
    biàn
    chū
    huáng
    dōng
    fēng
    shì
    biàn
    便
    kuáng
  • jiě
    feī
    huā
    méng
    yuè
    zhī
    tiān
    yǒu
    qīng
    shuāng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春天咏物柳树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补充汉字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补充注释: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咏柳》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咏柳》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柳树,抨击了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寓意深远。

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春天刚到来时,柳树的枝条还未完全变成浅淡的青黄色,却已经倚仗东风摇摆猖狂。这种描写带有嘲讽和蔑视的语气,暗示了柳树的“乱条”如何依仗权势,妄图张牙舞爪,为全诗的主旨做铺垫。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得出了无可辩驳的结论,警示道:这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扬,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将带来严寒霜冻,到那时它们就会枯萎凋零。“不知天地有清霜”这句话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引起人们的警醒。

诗中将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贬抑和嘲讽,使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更是在讽刺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势利小人。通过将描写物象与哲理相结合,这首诗意蕴深长,令人深思。 《咏柳》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曾巩的照片
曾巩

曾巩,字子固,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散文家,被尊称为“南丰先生”。他出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逝世于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他是汉族,出生在建昌南丰(今属江西),后来迁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巩是尧的后裔,曾易占的儿子。他于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成为北宋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一起被称为“南丰七曾”。

曾巩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深入人心而著称,被誉为北宋散文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涉及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局势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他的思想主张注重实践和务实,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君子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曾巩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能使他在北宋时期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化领域,还涉及政治和社会。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学习。

猜您喜欢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清代 纳兰性德

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吴宫。百花冷暖避东风。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
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可能留蝶抱花丛。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春风

清代 袁枚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代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