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石邑山中》原文赏析

  • 宿
    shí
    shān
    zhōng
  • [
    táng
    dài
    ]
    hán
  • yún
    gòng
    shān
    shān
    ǎi
    cāng
    cāng
    wàng
    zhuàn
  • xiǎo
    yuè
    zàn
    feī
    gāo
    shù
    qiū
    zài
    shǔ
    fēng
    西

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注释:
石邑: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
浮云: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共:同,与。
山霭(ǎi):山中的云气。唐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诗:“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望:一作“翠”。迷:分辨不清。
晓月:拂晓的残月。南朝宋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暂:短暂,突然。高:一作“千”。
秋河:秋夜的银河。 《宿石邑山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韩翃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生卒年至今无法确切考证。而他的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确定。然而,可以推测这首诗大概是在韩翃后期的时候创作的,当时他担任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的职位。在这个时期,他经过太行山时,在石邑夜宿时创作了这首诗。

太行山是中国北方的一座著名山脉,地势险峻,景色壮丽。而石邑则是太行山脉中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山脚下。韩翃在巡视辖区的途中,选择在石邑夜宿,这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优美,让他感到宁静和舒适。

在这个夜晚,韩翃在石邑的宿舍中,静静地坐在窗前,凝望着窗外的夜景。他的心情可能是平静而寂寥的,思绪也许在回忆过去的岁月,或者是思考着未来的道路。

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这个夜晚的所感所想的抒发。诗中可能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如夜空中的明月和繁星,以及山间的寂静和宁谧。同时,诗中也可能表达了韩翃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虽然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无法确切考证,但可以想象,韩翃在这个夜晚的石邑,通过观察自然和思考人生,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感悟,将这些感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可能是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的结晶,也是他作为一位诗人的创作成果。 《宿石邑山中》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首以“秋河”点明了景色的特征,秋天的河水清澈而凉爽,与山峰相隔,增添了一种遥远的感觉。而“隔在数峰西”则表达了山峰之间的距离,使得河水在山峰之间流淌,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屏障。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石邑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对山峰、云霞、月光和河水的描写,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美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赏的佳作。 《宿石邑山中》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韩翃的照片
韩翃

韩翃(字君平)是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南阳(今河南南阳)。他是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才子。天宝13年(754年),他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来,他随侯希逸回朝,在长安闲居了十年。

建中年间,韩翃因创作了《寒食》诗而受到唐德宗的赏识,因此被提拔为中书舍人。他的诗歌风格轻巧,描写景物别致,因此在当时广为传诵。

关于韩翃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信息目前并不清楚,没有相关的记录。

猜您喜欢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唐代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送客贬五溪

唐代 韩翃

南过猿声一逐臣,回看秋草泪沾巾。
寒天暮雪空山里,几处蛮家是主人。

章台柳·章台[1]柳

唐代 韩翃

章台[1]柳,章台柳,
往日依依[2]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
也应攀折他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