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将船放在万里黄河上,当年多么可笑,这条流水竟被看作南北的分界线!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来到这里,如今却真的来游览了。沿着官河,几株老柳树摇曳着,萧索的古道映照着残阳。风停了,但波涛仍然汹涌。岸上的村民看见我们,一定会惊讶地问:这些狂放的客人是从哪里来的,竟然在河上泛舟得如此高兴!
萧萧的落叶迎面飞来,河水卷着黄沙一起向远方流去,渐渐地再也看不见一个行人的踪影。衰败的野草一片凄迷,在秋天的气息中更加绿意盎然,只有一只闲鸥独自站在那里。高高的浊浪仿佛带着天空一起漂浮,蜿蜒的山岭好像在招呼着云朵奔腾而去。入夜之后,璀璨的银河横跨天际。我们敲击船舱,高歌起来。一曲终了,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孤单凄白。
注释: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是一首双调一百字的词,上下两部分各十句四仄韵。
沈尧道:名字叫钦,字叫尧道,号叫秋江。曾子敬:名字叫遇,字叫子敬,又字叫心传。沈和曾两人都是作者的朋友。
舲(líng):有窗户的小船。
底事:为什么,相当于“为甚”。
须信:必须知道。
官河:官府组织开凿的人工河。
野人:指河边的土著居民。
槎(chá):筏子,即木排竹排。
萧萧:风声,草木摇落的声音。
水流沙共远:河水带着黄沙流向远方。
都无行迹:完全没有人迹。
银浦:银汉,即天河。
扣舷歌:一边歌唱,一边敲击船帮作为节拍。断:结束。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基于《元史·世祖本纪》中的记载。根据记载,元世祖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广征江南,并且擅书者。在这个时候,张炎与沈尧道、曾子敬结伴前往元都写经。这篇词就是在他们北行途中创作的。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创作背景详情»
和不可思议。作者通过这两句话,展现了自己和同行者们在陌生的环境中的不易和不安。
“秋夜渡河”四句是整首词的高潮部分,也是表现古黄河雄壮景象的重点。作者通过描写夜晚的黄河,将其与秋天的景色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词中的“月明”、“星稀”、“风吹”、“水寒”等词语,通过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夜晚黄河的壮丽和凄凉。同时,作者通过“渡河”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和同行者们在历经艰辛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喜悦和激动。
最后两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更上一层楼”,是整首词的收束部分。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词中的“万里长征人未还”暗示了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牺牲,而“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和追求。
整首词通过对古黄河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词中的意境壮阔,情感深沉,通过对黄河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词中的描写技巧和形象的语言,使整首词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赏析详情»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他是六世祖张俊的后裔,张俊是宋朝著名将领。张炎的父亲张枢是“西湖吟社”的重要成员,精通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有交往。
张炎出生于1248年,他的前半生居住在临安,生活优裕。然而,宋朝灭亡后,他的家境逐渐中落,晚年过着漂泊落拓的生活。
张炎是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创作了《山中白云词》,共有302首存世。这些词作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词作,张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这本书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和“骚雅”为主要主张。《词源》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炎于1320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词作和词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得一团和气,此花开尽,春已规圆。虚白窗深,恍讶碧落星悬。扬芳丛、低翻雪羽,凝素艳、争簇冰蝉。向西园。几回错认,明月秋千。
欲觅生香何处,盈盈一水,空对娟娟。待折归来,倩谁偷解玉连环。试结取、鸳鸯锦带,好移傍、鹦鹉珠帘。晚阶前。落梅无数,因甚啼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