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美丽的春色使巴陵陶醉,楼外的栏杆突出于洞庭湖中。
洞庭湖吞噬了三楚的江水,山峦遥遥相接,展现出无尽的青苍。
广阔的湖面仿佛变幻出鱼龙的形状,婉婷的君山就像湘妃显灵。
深夜里有谁在吹笛呢?可惜江风迅疾,烟雨弥漫,看不清楚。
注释:岳阳楼是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正对洞庭湖,远望君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据传说,岳阳楼的旧址是三国时期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代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岳州,在鲁肃原阅兵台兴工造阁,才定名为岳阳楼。此后,岳阳楼多次兴建和修缮,经过当地官员的努力,才使得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幸存至今。
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阑干即栏杆。
落洞庭是指楼外的栏杆突出于洞庭湖中。
三楚指古代楚地的广泛地区,一说是从今天的苏北沛县以西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的西楚,从苏北徐州以东、南至扬州、苏南一带的东楚,以及大江之南从江西南昌至湖南长沙等地的南楚。
九疑山,又名苍梧山,位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部。
“空阔”句是形容洞庭湖的景色奇异,气象万千。鱼龙是古代戏剧(杂技)的一种。
婵娟指仪态美好的样子。
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她原本是帝尧的二女儿,后来嫁给舜,随舜南巡时在湘水中溺亡,因此被尊称为湘夫人。
灵指神。
冥冥形容烟雨弥漫,看不清楚的样子。
《岳阳楼·春色醉巴陵》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这首诗据推测应该是在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的春末写成的。作者杨基在洪武初年曾经两次被黜落,但在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重新得到重用并被派往湖广地区。这首诗应该是他在此次旅行中所写的游记之作。 《岳阳楼·春色醉巴陵》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杨基的《洞庭湖春行》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文章首先指出了诗中各联的写作特点和意境,以及整首诗的结构和情感转折。接着,文章详细解读了每一联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首联写洞庭湖的春色,展现了楼上人与湖中景的契合;颔联描绘了湖水和周围山脉的辽阔和壮丽;颈联通过描写洞庭湖的神话色彩,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尾联以想象之词和疑问句式营造了一种诡异的境界。最后,文章还提到了诗人杨基的背景和经历,与诗中的情感联系起来,进一步解读了诗歌的意义。整篇赏析通过对诗歌的细致分析,展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远意义。 《岳阳楼·春色醉巴陵》赏析详情»
杨基(1326~1378)是元末明初的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他的大父曾在江左任职,后来迁居吴中(今浙江湖州),成为“吴中四杰”之一。
在元末时期,杨基曾进入张士诚的幕府,担任丞相府的记室,但后来辞职。明初时,他担任荥阳知县,后来逐渐升迁至山西按察使的职位。然而,由于被人诬告,他被罚做劳役,最终在工地上去世。
杨基的诗风清俊纤巧,尤其是他的五言律诗《岳阳楼》被认为境界开阔,被时人称为“五言射雕手”。他年少时曾著有《论鉴》一书,内容超过十万字。他还在杨维桢的宴席上赋诗《铁笛》,当时维桢已经成为名流,对杨基的才华赞赏有加,称赞他:“我认为我的诗境已经荒废了,现在应该让你来取而代之。”
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是诗友,被时人称为“吴中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