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蘋飘散着浓浓的香风。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注释:
银蟾:月亮。潇湘:潇水和湘水合称,均在湖南境内。
黄陵庙:即湘妃祠,旧址在今湖南湘潭附近。《通典》:“湘阴具有地名黄陵,即虞舜二妃所葬。”
高唐:楚国台观名。宋玉《高唐赋》李善注:“《汉书》注曰:云梦中高唐之台,此赋盖假设其事,风谏淫惑也。”
风飐碎:指风吹渔灯,灯光或明或暗,点点碎碎。飐(zhǎn),风吹颤动。
白蘋:水中浮草。
灵娥:即湘灵。《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即湘妃。韵清商:音调哀怨,是清商怨曲。《词谱》:“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故取以为名。”
朱弦:瑟弦的美称。
《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译文及注释详情»
《临江仙》是毛文锡创作的一首词,主题是表达了一种希望追求却无法实现的伤感情绪。词中运用了江湘女神传说的素材,但更多地是通过描绘景色和引用传说来表达情感。
词的开头就展示了一种迷惘的氛围,描述了暮蝉声尽、落斜阳的情景,以及银蟾挂在潇湘的影子。这种时间的流逝和迷离的意象,暗示了词中的情感。接下来的一句“黄陵庙侧水茫茫”,进一步点染出幽怨迷离之感。黄陵庙代表着追求和怨慕,而水茫茫的景象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
词中还出现了楚江红树和烟雨高唐的描写,这些景色引出了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传说。这些传说的引用,突出了词人追求不遇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句“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蘋远散浓香”,再次描绘了迷离的景象,表达了追求之难。
最后一句“灵娥鼓瑟韵清商,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词人终于若隐若现地描绘出了神女的形象。灵娥鼓瑟的乐曲清越动人,使词人的追求更加强烈。朱弦的声音仿佛可以听到,而神女也似乎在云散的碧天中出现。
整首词通过描绘景色和引用传说,表达了词人追求却无法实现的伤感情绪。词中的迷离和幽怨的意象,以及传说的引用,都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词的结构和意境都很精妙,展示了毛文锡的才华和对词的驾驭能力。
《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赏析详情»
毛文锡,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出生地为高阳(今属河北),也有一说为南阳(今属河南)。年仅十四岁时,他便考中进士。后来他前往蜀地,跟随王建,并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的官职。他还升任文思殿大学士和司徒。然而,蜀国灭亡后,他随王衍归降唐朝。不久之后,他再次投靠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一起以小词受到孟昶的赏识。他在《花间集》中被称为毛司徒。他著有《前蜀纪事》和《茶谱》,并留下了32首词作品。现在有王国维编辑的《毛司徒词》一卷。关于毛文锡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