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湘江》原文赏析

  • xiāng
    jiāng
  • [
    táng
    dài
    ]
    shěn
    yán
  • chí
    yuán
    lín
    beī
    yóu
    jīn
    chūn
    huā
    niǎo
    zuò
    biān
    chóu
  • lián
    jīng
    guó
    rén
    nán
    cuàn
    xiāng
    jiāng
    shuǐ
    beǐ
    liú

原文: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相关标签:春天怅惘即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注释: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京国:指长安。

补充汉字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注释:
迟日(chí rì):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悲昔游(bēi xī yóu):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边愁(biān chóu):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京国(jīng guó):指长安。 《渡湘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杜审言在被贬官后流放到南方峰州的经历。杜审言曾两次被贬官,其中一次是在唐中宗时期被贬到了南方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应该是他在流放途中写的。在渡过湘江南下的时候,正值春天,大地上万物复苏,花鸟欢迎着人们的到来。杜审言看到江水滔滔不断地向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比自己的遭遇,回忆起过去的游历,怀念起京都的国家,悲伤思绪涌上心头,情感一触即发。这个背景描绘了杜审言在流放途中对自己的遭遇和过去的思考,以及他内心的悲伤和愁绪。 《渡湘江》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想故园。然而,他的心情却并非欢乐,而是悲伤。诗中的第一句“迟日园林悲昔游”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春游的回忆和悲伤之情。诗人在眼前的春光中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但也因此更加感受到当前的悲苦。这种情感的转移,使得诗中的景物与情感相互映衬,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则将诗人的情感转移到了当前的境遇。一般来说,花鸟是令人欢乐的景物,但在诗人的心中,它们却成为了流亡途中的哀愁。这种以心中的情感来衬托眼前的景物的手法,使得诗人的边愁更加凸显。这种手法与杜甫的《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相似,都是通过反衬来表达情感。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也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整首诗围绕着这一句展开,上两句是因为离开京国而感到悲伤,下一句是因为江水北流而感叹。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点破了诗题,通过对比江水北流和人南窜,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

总的来说,杜审言的《渡湘江》通过回忆往昔和描绘当前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在流亡途中的悲伤和无奈。诗中运用了情景交融、反衬等手法,使得诗的表达更加深刻。 《渡湘江》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杜审言的照片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他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年间考中进士,但在唐中宗时期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到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他曾担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后来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朴素自然为特点,尤其擅长五言律诗,格律谨严。杜审言的诗歌风格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模仿。他的生平和作品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您喜欢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唐代 杜审言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代张侍御伤美人

唐代 杜审言

二八泉扉掩,帷屏宠爱空。泪痕消夜烛,愁绪乱春风。
巧笑人疑在,新妆曲未终。应怜脂粉气,留著舞衣中。

守岁侍宴应制

唐代 杜审言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
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