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人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飞翔九千里,穿越云霄,背负苍天,两脚搅动浮云,在高远的天空中翱翔;而那在篱笆下跳跃的小鹪鹩,怎能与凤凰一样了解天地的广阔!鲲鱼早晨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碣石山上晒背,夜晚在孟诸过夜;而那一尺深的水塘里的小鲵鱼,怎能与鲲鱼一样了解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仅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高尚品行,超越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所做所为呢?”
宋玉的群带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糟糕。不仅同僚中伤他,非议他,还经常给他打小报告,甚至连普通百姓也不再说他的好话了,这导致楚襄王亲自过问此事,可见其严重性。面对楚襄王的责问,宋玉不得不为自己辩护,然而他的回答却没有一句直接为自己申辩的话,而是通过引譬设喻、借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分别以音乐、动物、圣人作为喻体,来比喻自己与世俗的不同。首先,他以曲与和作比照,说明自己的才华高超而不被众人理解;接着,他以凤与鷃、鲲与鲵相提并论,对世俗再次表示轻蔑;最后,他以圣人与世俗之民对比,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有道理的。总之,他将雅与俗对立起来,标榜自己的卓尔不群,表达了自己的孤傲清高情怀。这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回击,也展现了他自命不凡的一面。
宋玉的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封建社会中,除了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僚文人或未能爬上高位的奴才文人之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宋玉的性格特征。他们才华出众却命运不济,正直而软弱,对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十分敏感,却又无能为力。他们渴望入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事业,但现实世界却是俗气的,是小人的天堂,因此,他们常常在仕途上失意潦倒,最终只能自命不凡,自以为高尚,怀着被人理解的痛苦和愤慨而自我陶醉。这种性格特征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所谓的“小资”情调。
宋玉与屈原都具有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共性,只是在性格上有所不同。
《对楚王问》评析详情»
宋玉,又名子渊,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辞赋作家。他出生于屈原之后,出生地为鄢(今襄阳宜城)。他曾经在楚国的顷襄王朝中任职。宋玉擅长写辞赋,被誉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辞赋家之一,与唐勒、景差齐名。据传,他创作了许多辞赋作品,但现存的作品很少。《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收录了他的16篇赋,但大部分已经失传。目前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不过有人对后三篇的作者身份表示怀疑。宋玉创作的辞赋作品中,有一些成为了典故,如“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