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丰三年授太和发汴京作。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译文:
元丰三年改官太和知县,在从汴京出发时作。
我的同宗平日总是心中集满忧愁,我作长歌劝他才肯出来小游。
浑浊的流水并不能污染天上明月,碧树荫浓为我带来凉秋。
黄初平点石成羊且莫问,黄叔度胸怀千顷醉便休。
谁靠着汴岸的舵楼吹奏玉笛,北斗七星的斗柄转动寒夜挂在屋山头。
注释:
汴岸:汴河。黄十七:黄介,字几复,与黄庭坚同宗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十七。
吾宗:我的同宗,指黄几复。
端居:平常日子。
丛:集。
黄流:浑浊的流水。解:懂。
涴(wò):污染。
“初平”句:《神仙传》记,汉有皇初平,丹溪人,年十五,家使牧羊,在山上遇道士而携至金华石室中。四十余年后,其兄寻至山上,问羊何在,羊皆已化为白石。初平叱之,白石俱起而化为羊群,有数万头。皇初平,或作黄初平。
叔度:东汉黄宪,字叔度,家世贫寒,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叹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赞之曰:“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柁(duò)楼:即舵楼,掌舵处的船楼。
斗杓(biāo):北斗七星成勺形,其柄部三星称杓星,或称斗柄。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离开北京国子监,前往江西太和担任知县之前所写。在他离开汴京的时候,他的好友黄介在汴河岸边摆酒为他送行。这个场景发生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黄庭坚在离别之际感到非常惜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黄介的感激和离别之情。
这首诗是黄庭坚对黄介的赠诗,表达了他对黄介的深厚友谊和感激之情。在诗中,黄庭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色,以及他与黄介共度的美好时光。他用诗句表达了对黄介的思念和离别之痛,同时也表达了对黄介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这首诗展现了黄庭坚的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他运用了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充满了深情和离愁。这首诗也反映了黄庭坚对友情的重视和珍惜,以及他对黄介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首诗在黄庭坚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才华和情感,也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以其深情和真挚的表达方式,成为了黄庭坚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诗通过描写景色和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黄介的理解和劝说。诗中抒发了宦途不遇的哀伤和人生无聊的感慨。虽然这首诗违背了格律诗的平仄讲求,但通过打破规矩创造出一种生新之美。整篇赏析对诗中的每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从描写景色到寓情,再到运用典故和劝说,最后到诗的格律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赏析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
夏云凉生土囊口,周鼎汤盘见科斗。
清风古气满眼前,乃是户曹报章还。
只今书生无此语,已在贞元元和间。
一夫鄂鄂独无望,千夫唯唯皆论赏。
野人泣血漫相明,和氏之璧无连城。
参军拄笏看云气,此中安知枯与荣。
我梦浮天波万里,扁舟去作鸱夷子。
两士风流对酒樽,四无人声鸟语喜。
梦回扰扰仍世间,心如伤弓怯虚弹。
不堪市井逐乾没,且愿朋旧相追攀。
寄声小掾笃行李,落日东面空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