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954—1001)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白体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字是元之,是汉族,出生在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后来他被贬到黄州,因此被世人称为王黄州。他在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位。他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多次被贬谪。真宗即位后,他被召回,再次担任知制诰的职务。然而后来他又被贬到黄州,之后又迁到蕲州,最终在那里病死。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文学影响了韩愈、柳宗元等人,而他的诗则受到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崇拜。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他的词作品只有一首,但它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他还著有《小畜集》一书。
王禹偁是一位出身贫寒的学者。他在九岁时就展现出了文才,被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上进士榜。他先后担任了成武县主簿、大理评事和长洲知县等职务。王禹偁对于仕途充满了抱负,他在《吾志》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王禹偁为人正直,他发誓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在端拱元年(988年),他被任命为右拾遗并直史馆。他立即进谏,以《端拱箴》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来,他担任了左司谏和知制诰的职务。
在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了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王禹偁担任大理评事,他以法律为徐铉辩护,同时上书论道安诬告之罪。这激怒了太宗,他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又被调到解州任职。但是不久之后,他又被召回京城,先后担任礼部员外郎和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但后来因为谤讪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工部郎中,改任滁州知州,次年又改任扬州知州。
在宋真宗即位后,王禹偁再次被召回京城,继续担任知制诰的职务。他上书提出了“谨边防”和“减冗兵,并冗吏”等建议。然而,由于他直言不讳地记录史事,引起了宰相的不满,并遭到了谗谤。于是在咸平二年(999年),他再次被贬到黄州。
咸平四年(1001年)冬,王禹偁被任命为蕲州知州,但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宋史》和《东都事略》都有关于他的传记。
苏轼在《王元之画像赞并序》中称赞王禹偁“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形容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欧阳修非常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还亲自瞻仰过他的画像,并写下了《书王元之画像侧》。
王禹偁还自编了《小畜集》30卷,这个集名出自《易经》:“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现在有《四部丛刊》本,还有他的曾孙王汾裒编辑的《小畜外集》13卷,以及清朝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近人徐
王禹偁生平详情»
外,还要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和道德,更要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思考。他在《待漏院记》中写道:“文章者,传道之器也。传道者,明心之事也。”他认为文章是传递道德和智慧的工具,而传递道德和智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真理、明白自己的内心。他强调文章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思考,不能只是空洞的文字堆砌。
王禹偁的文风平实朴素,语言通俗易懂,他主张“句易道,义易晓”,反对艰深晦涩的文风。他认为文章应该简洁明了,让读者容易理解。他在《答张扶书》中写道:“句之易道,义之易晓。”他认为句子要简单明了,意义要容易理解。他的文章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没有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王禹偁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感情充沛。他的作品既有政论,又有记事,还有议论和抒情等多种形式。他的作品《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通过对宰相的规劝,表达了他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勤政爱民的呼吁。他的作品《唐河店妪传》则通过一个老妇人机智杀敌的故事,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他的作品不仅有生动的人物描写,还有深刻的思考和议论,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独到见解。
王禹偁的散文作品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强调文章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思考,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在宋代文坛上备受推崇,被誉为“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他的文论思想也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后来文人创作的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王禹偁是宋初文坛上成就较高的作家之一,他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有突出的成就。他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强调文章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思考。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感情充沛,语言流畅,对宋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文论思想也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后来文人创作的重要参考。
王禹偁文学主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