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由于他的文才出众,被誉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最初在刘表的府中任职,后来转投曹操。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作诗。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建安风骨”。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思考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乱世的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粲的文学才华备受赞誉,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被后人收入《文选》等文集,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范本。
关于王粲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细节不太清楚。根据史书记载,他生于177年,逝世于217年,享年40岁。他的具体死因和死亡地点等信息目前无法确定。然而,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王粲被邀请参加。曹操对王粲赞赏有加,称他为“才子”。王粲也对曹操十分敬佩,认为他是能够统一天下的人才。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攻打南郡,王粲被任命为南郡太守。他在南郡任职期间,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改善民生。他还注重教育,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他的治理得到了南郡百姓的赞誉。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任命王粲为尚书令,掌管朝政。王粲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政治智慧。他积极参与国家大事,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还主持修订了《尚书》和《礼记》,使之更加完善。
建安二十年(215年),王粲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一岁。曹操对他的去世感到非常悲痛,称他为“吾之左膀右臂”。王粲的才华和贡献被后人称赞不已,他被誉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粲人物生平详情»
王粲: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高傲的性格
王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记忆力超强的人物。他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博闻强记的才能,被人们称为“过目不忘”。他不仅擅长算术,能够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还善于写文章,总是一气呵成,从不需要修改。这让人们误以为他事先写好了文章。然而,即使其他人反复构思,他们的作品也无法超过王粲。《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记载了两个小故事,证明了王粲记忆力的超强。
有一天,王粲和朋友一起走在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座古碑,他站在那里朗读碑文。朋友问他是否能背诵,王粲回答说:“能。”于是朋友让他背诵碑文,结果他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还有一次,王粲看到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弄乱了棋子。他说可以帮忙按照原来的局势重新摆放棋子。下棋的人不相信,拿出一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新摆放。结果,他连一道误差都没有,完美地还原了原来的局势。这些小事证明了王粲的博识和强记能力。
王粲的记忆力和见闻广博,使得他多次随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然而,尽管他的才能受到了认可,但他并没有像和洽和杜袭那样受到曹操的尊敬。有一次,杜袭被曹操单独召见,一直谈到半夜。王粲因为性格急躁好胜,站起来问:“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情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事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顾吗?”这个故事展现了王粲的好胜和自负。
在王粲二十多岁的时候,他遇到了被称为“医圣”的张机。张机告诉王粲他已经患病,应该及早治疗,否则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半年后就会死去。他建议王粲服用五石汤来挽救。然而,王粲并不高兴听到这个消息,他自认为文雅高贵,身体也没有不舒服,所以不听从张机的建议,也不吃药。几天后,张机再次见到王粲,问他是否吃药。王粲撒谎说:“已经吃了。”张机认真观察了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和往常一样。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然而,王粲始终不相信张机的话。二十年后,他的眉毛果然慢慢脱落,半年后他去世了。这个故事展示了王粲的固执和自负。
王粲的记忆力超强,他的才能让人们刮目相看。然而,他的性格也让他与人相处不和谐。尽管他被人们称为“过目不忘”,但他的高傲和自负也让他失去了一些机会和尊重。王粲的故事提醒我们,虽然才能重要,但谦逊和与人和谐相处同样重要。
王粲轶事典故详情»
王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为“建安七子”。他不仅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还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赞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他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佼佼者。
王粲的赋作品现存20多篇,大多为骚体,篇幅短小。其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在客居荆州时期创作的《登楼赋》。这篇赋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表达了对世道的忧愍、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太平盛世的热切期盼。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坎坷遭遇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这篇赋将景物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的散文作品中,他为刘表所写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
建安十三年,王粲归顺曹操。在此之前,他的作品或描写了汉末战乱,或表达了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比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描绘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国效力的意愿。
与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了战乱灾祸,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交织在一起,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转变为激奋昂扬。比如他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时的《从军诗》五首,热烈歌颂了曹军的征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王粲的诗、赋、论、议近六十篇。《隋书·经籍志》中也有《王粲集》的著录。这些作品展现了王粲在文学上的才华和对时代的思考,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王粲主要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