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注释: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泝(sù),通“溯”:逆流而上。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裳袂(mèi):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摄:整理。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七哀诗三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诗人在荆州时抒发思乡怀归之情。这首诗与诗人著名的《登楼赋》有相似之处,大约创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在这个时期,诗人身处荆州,已经久居他乡。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着故乡的山川河流,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这种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无法平静。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渴望。他用诗歌的形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倾诉出来。他描述了故乡的美景和亲人的温暖,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与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都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登楼赋》是诗人在登上高楼之后,俯瞰着故乡的美景,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而这首诗则是诗人在荆州时,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期正值三国时期,荆州是刘备的势力范围之一。诗人在这个时期身处荆州,他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他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诗人在荆州时抒发思乡怀归之情。这首诗与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都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大约创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期正值三国时期,荆州是刘备的势力范围之一。诗人在这个时期身处荆州,他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通过这首诗,他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七哀诗三首·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法。最后两句“月明寒江上,风起白波心。”写出了夜晚的寂静和江风的凛冽,进一步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寂。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思乡之情的深沉和悲凉。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音韵和谐等,使诗句优美流畅,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首诗在建安诗中独树一帜,突破了传统的风格,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七哀诗三首·其二》赏析详情»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由于他的文才出众,被誉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最初在刘表的府中任职,后来转投曹操。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作诗。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建安风骨”。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思考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乱世的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粲的文学才华备受赞誉,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被后人收入《文选》等文集,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范本。
关于王粲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细节不太清楚。根据史书记载,他生于177年,逝世于217年,享年40岁。他的具体死因和死亡地点等信息目前无法确定。然而,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