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 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 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姑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终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害怕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注释:
兹:此。麦城楼故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漳、沮二水汇合处。
聊:姑且,暂且。暇日:假借此日。
《登楼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9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在关中地区发动战乱,导致局势混乱不堪。在这个时候,王粲决定南下投靠刘表,寻求庇护和安定的生活。
王粲来到荆州已经是第十三年的秋天,他已经久居他乡,思念家乡的情感日益强烈。在这个秋天的某一天,他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眺望四周的景色。他的目光在远方游移,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和思绪。
站在城楼上,王粲看到了一片广袤的土地,山川起伏,江河纵横。他看到了农田里勤劳的农民,他们辛勤耕作,为国家生产粮食。他看到了繁忙的市集,人们忙碌地买卖着各种商品。他看到了行人车马,穿梭在繁忙的街道上。他看到了高楼大厦,象征着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王粲的心中却充满了思乡之情。他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想起了他们的笑容和温暖的拥抱。他想起了家乡的美食和美景,想起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和那些曾经的往事。他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过上平静安稳的生活。
在这种思乡之情的驱使下,王粲写下了这篇赋。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他眼中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这篇赋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传诵不衰,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王粲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登楼赋》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赋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各层自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徐徐道来,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笔。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此赋有如下特点:一、层次清晰。全文分为三段,首段写登楼所见,次段叙怀乡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惧,遵循主人公情绪的自然发展而来,层次极为清晰。
二、结构严谨。第一段写景中透露出“忧思”,“望”“忧”两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忧思。开头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为情思。第三段对思乡之情进一步开掘,揭示出“忧思”深层的政治内涵。情景交融。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惨风萧,兽狂鸟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前后景物描写,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
三、语言清丽。文章用典贴切,注意与主观感情的抒发相契合。例如“瓠瓜徒悬”、“井渫莫食”等典故,都传达出作者的怀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怨愤。文章大量运用富有音乐性的修饰词语。例如“眷眷”、“惨惨”、“凄怆”、“憯恻”、“盘桓”等,音节流畅,琅琅上口。
四、主题深刻。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怀乡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内涵。“遭迁逝”句,概括了当时动荡的时代特征和作者悲惨不幸的遭遇;“惟日月”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和平的期望。整篇文章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才能的渴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之,这篇赋以其清丽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乱世时局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和才能施展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登楼赋》赏析详情»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由于他的文才出众,被誉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最初在刘表的府中任职,后来转投曹操。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作诗。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建安风骨”。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思考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乱世的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粲的文学才华备受赞誉,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被后人收入《文选》等文集,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范本。
关于王粲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细节不太清楚。根据史书记载,他生于177年,逝世于217年,享年40岁。他的具体死因和死亡地点等信息目前无法确定。然而,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