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夏完淳的照片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是明末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少年抗清英雄和民族英雄。他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出生在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

夏完淳在七岁时就能写诗文,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十四岁时,他跟随父亲夏允彝和陈子龙一起参加抗清活动。后来,他被鲁王监国授予中书舍人的职位。

然而,夏完淳的抗清活动最终失败,他被捕入狱。在临刑之前,他写下了绝命诗,并将其留给了母亲和妻子。令人惊讶的是,他在面对死亡时神色不变,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

夏完淳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诗才和对抗清的热情。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明末抗清英雄的象征。

文学贡献

到夏完淳的诗作后,深受其影响,他表示夏完淳的诗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启发。夏完淳的诗歌以其激昂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后世爱国诗人的楷模和榜样。

夏完淳的诗歌作品中,表现了他对抗清复国的坚定决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他通过借古喻今、因物寓意等手法,将自己对中兴复国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融入到诗篇之中。尽管身处困境,夏完淳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诗句“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和“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夏完淳的诗歌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痛苦和愤怒。他通过借用青楼盛衰、宴游兴替等意象,抒发了自己对国家衰败和民族痛苦的深切感受。他的诗篇中充满了悲壮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期盼。

夏完淳的诗歌还歌颂了英烈和哀悼师友。他通过《六哀》、《六君咏》、《细林野哭》、《吴江野哭》等作品,表达了对英烈的敬仰和对师友的哀思。这些诗篇中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让人们在千百年后依然为之动容。

在艺术表现上,夏完淳的诗歌也有其独特之处。他善于用典用事,比较工切,多用比兴,带有浪漫气息。他的诗篇富于想象,时见瑰丽色彩,善于以景为情,融情入景,善于选择特征性的事物和动作来概括情境,表现人物。这些艺术手法使得夏完淳的诗歌充满了华美文词和浪漫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夏完淳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激发了无数后来者的爱国热情和创作灵感。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就表示,夏完淳的诗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启发。夏完淳的诗歌成为了后世爱国诗人的楷模和榜样,他们在创作中追随夏完淳的足迹,将爱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之中。

总之,夏完淳虽然生命短暂,但他在明末文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他的诗歌表达了对抗清复国的决心、对国家兴亡的痛苦和愤怒、对英烈和师友的敬仰和哀思。他的诗歌艺术表现独特,充满了悲壮激昂和清新开朗的风格。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爱国诗人的楷模和榜样。夏完淳的诗歌将永远在古今爱国诗人之林中辉耀千秋。 夏完淳文学贡献详情»

评价

夏完淳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儿子,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事迹被郭沫若用来创作了话剧《南冠草》,这激发了许多人为拯救祖国而奋斗的热情。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我们对祖国的责任没有改变,年轻人追求进步和真理的激情也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夏完淳身上汲取很多做人的力量。

对于青少年来说,夏完淳是一个不可磨灭的榜样。他的成功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在事业上,都具有深思的价值。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关于神童的记载,但他们大多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失去了光彩。王安石在《伤仲永》中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批评了社会上不正确的培养神童的方法。确实,这些天资聪慧的孩子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但盲目地吹捧和迎合只会让这些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失去进取心和清醒的认识,他们会自以为是,不再继续学习。因此,大多数孩子很快就失去了才华,像仲永一样沉溺于大人的指挥和机械的创作中,最终变得平庸无奇。

陈继儒曾经写过一首赞美诗:“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这句诗表达了对夏完淳的赞美。夏完淳在五岁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勤奋和谦虚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夏完淳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和才华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态度。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才华,但不应该因此而自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年轻人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像夏完淳一样,保持对真理和进步的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和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夏完淳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祖国的责任感,追求真理和进步,努力成为有用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和祖国的繁荣做出贡献。 夏完淳评价详情»

生平

完淳,中国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之一,出生于明思宗崇祯四年,祖籍浙江会稽,家住松江。他的父亲夏允彝是江南名士,与师陈子龙一起创立了几社。受到父亲的影响,完淳从小就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他天资聪颖,早慧,5岁就开始读经史,7岁能写诗文,9岁写出了《代乳集》。

完淳的父亲常常带着他出游远方,使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山川和豪杰。他还拜陈子龙为师,并受到了复社领袖张溥的指导,这两位人物对他在文章和气节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崇祯十六年,完淳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人组织了“西南得朋会”,后来改名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求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清兵入侵江南,完淳年仅15岁,随父亲和师陈子龙一起在松江起义抗清。然而,起义失败后,夏允彝选择投水自殉。完淳随后与陈子龙联系太湖义军,并参谋义军领袖吴易的军事行动,继续从事抗清复明的活动。不久后,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但完淳成功泅水脱险,他的复明意志坚定不移。

因为对国家的痛心,完淳创作了《大哀赋》,这篇文章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让所有见者都感叹不已。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远程任命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了一封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的名册一起交给了负责海上通信的秀才谢尧文,让他呈给鲁王。然而,谢尧文在漴阙等船时被清兵抓获,送到提督吴胜兆那里关押。后来,吴胜兆参与了反清事变,但失败了,清当局得到了完淳所写的谢表等文件,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按照清摄政王的意旨,严密搜捕夏完淳等人,希望一网打尽。

完淳躲藏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经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后,决定渡海前往鲁王处,再次图谋大举。然而,不幸的是,在六月底,他被清当局发现并逮捕,然后被带到南京接受审判。在船经过细林山和吴江时,他分别作了《细林夜哭》和《吴江夜哭》两首诗,以表达对陈子龙和吴易的哀悼之情。

押解至南京后,洪承畴亲自审问并劝降完淳,称他是个年幼无知的童子,怎么能称兵叛逆呢?他劝说完淳归顺清朝,以免失去官职。然而,完淳挺身而立,坚决拒绝了洪承畴的劝降。

夏完淳是一个年纪轻轻就投身抗清复明事业的英勇青年,他的忠诚和坚定的意志令人敬佩。尽管他最终被清当局逮捕并处决,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夏完淳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