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原文赏析

  • bié
    yún
    jiān
  • [
    míng
    dài
    ]
    xià
    wán
    chún
  • sān
    nián
    jīn
    yòu
    nán
    guàn
  • xiàn
    shān
    leì
    shuí
    yán
    tiān
    kuān
    (
    shān
    zuò
    shān
    )
  • zhī
    quán
    jìn
    bié
    xiāng
    nán
  • guī
    lái
    líng
    kōng
    kàn

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离别悲愤爱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三年的时间里,我在抗击清兵的战斗中四处流浪,如今我战败被俘,成为囚禁在地下的人。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我的家园已经被战火摧毁,我悲伤的泪水不停地流淌,国土沦丧,谁还能说这片天地宽广?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我已经意识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远离开故乡,心中实在难以接受。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等到我灵魂回到人世间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在空中看到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注释:
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羁:音(jī),停留。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别云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别云间》是一首由完淳创作的诗歌,创作背景发生在顺治三年。在这一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一起结盟,共同谋划复明大业。他们向鲁王(朱以海)上书,希望得到他的支持。鲁王远程任命完淳为中书舍人,负责参谋太湖吴易的军事事务。

然而,在顺治四年的夏天,完淳因为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而上表谢恩,这引起了清廷的注意。他被捕并被解送到南京。《别云间》是完淳在被解送到南京之前,临别松江时所创作的诗歌。

这首诗歌表达了完淳对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在诗中描绘了松江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他还表达了对盟友的思念和对复明大业的坚定信念。尽管他面临困境,但他仍然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事业,并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这首诗歌反映了完淳在政治斗争中的坎坷经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它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对诗歌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这首诗歌成为了完淳在困境中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了他对抗清廷统治的一种抵抗形式。 《别云间》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却无法回家与她团聚,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可见一斑。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先报仇。”表达诗人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和报恩之心。诗人用“黄云陇底白雪飞”来形容自己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他心怀报恩之情,但却未能实现,因为他的抗清斗争失败了,他无法报答国家和家族的恩情,只能先报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和责任感。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达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和失望。诗人希望能将自己的心事倾诉给瑶琴,寻找一个知音来倾听自己的苦衷和心声。然而,他发现知音并不多,而且弦断了,没有人能够听到他的心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和失望,也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无助。



“落日楼头,断肠人在天涯。”描绘诗人的孤独和无奈。诗人站在楼头,看着落日西下,心中充满了伤感和无奈。他身处天涯,与故乡和亲人相隔遥远,感到心如断肠。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无法回归的痛苦。



整首诗以叙事为主线,通过描写诗人的抗清斗争经历、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和不舍,以及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和报恩之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人用豪壮的语言和激情澎湃的笔触,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别云间》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夏完淳的照片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是明末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少年抗清英雄和民族英雄。他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出生在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

夏完淳在七岁时就能写诗文,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十四岁时,他跟随父亲夏允彝和陈子龙一起参加抗清活动。后来,他被鲁王监国授予中书舍人的职位。

然而,夏完淳的抗清活动最终失败,他被捕入狱。在临刑之前,他写下了绝命诗,并将其留给了母亲和妻子。令人惊讶的是,他在面对死亡时神色不变,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

夏完淳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诗才和对抗清的热情。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明末抗清英雄的象征。

猜您喜欢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代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宋代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宋代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