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原文赏析

  • chū
    huái
    jué
    ·
    sān
  • [
    sòng
    dài
    ]
    yáng
    wàn
  • liǎng
    àn
    zhōu
    chuán
    beì
    chí
    hén
    jiāo
    shè
    nán
    weí
  • zhī
    ōu
    guǎn
    beǐ
    nán
    lái
    zài
    feī

原文: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写水写鸟抒情爱国

译文及注释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注释:两岸舟船各自背向而行,波浪的痕迹相互交错,也难以实现。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
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
注释:只有鸥鹭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淮河两岸的舟船背离着彼此,波痕也很难相互接触。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没有人来约束它们,自由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译文详情»

创作背景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南宋国内迎来了金国的使者,前来贺岁。杨万里作为南宋的使者,受命将金使送回北方。在返回的途中,他经过了淮河,这条曾经是北宋的腹地,如今已经成为了宋、金两国的界河。面对这一景象,杨万里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和思绪,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分析和解读。诗中描述了淮河两岸的景物,以及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和统一的感慨和愿望。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表达了淮河成为南北分界线的意象。淮河两岸的景物与舟船的背离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南北分离的现实。而一过淮水,景物似乎变得完全不同,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鸥鹭可以自由地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与淮河两岸的舟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诗人通过“波痕交涉”和“亦难为”这三个字,表达了自己对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之情。波痕交涉意味着淮河两岸的舟船背弛,而作者对此感到无奈和痛苦。这种感叹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慨,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鸥鹭可以自由飞翔的形象,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鸥鹭的自由飞翔成为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人民自由的一种寄托和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将淮河两岸的景物与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和统一的感慨和愿望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照片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大臣。他出生在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被尊称为“诚斋先生”,是因为宋光宗曾亲自为他亲书了“诚斋”二字。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首诗歌,其中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一种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以此见长。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他的作品也反映了民间疾苦和抒发了爱国情感。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杨万里的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集《诚斋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杨万里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远见和才华的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南宋朝廷的重要职位,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万里于1206年6月15日去世,享年79岁。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猜您喜欢

金陵晚望

唐代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指南录后序

宋代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道中手自抄录。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金陵驿二首

宋代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