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天的凄凉景色来到了空旷的闺院,一夜之间将院子里的梧桐叶全部吹落。原本是两个人心甘情愿的结合,没想到美好的梦想难以实现,反而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弯弯曲曲的栏杆,秋风吹来时灯光时明时暗。黄昏时独自站在楼上,忍不住眼泪像珠子一样掉下来。远处枯枝上的寒鸦仿佛在对着月亮哭泣。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是一种双调四十四字的词牌,上下两部分各有两个仄韵。
同心结:是用彩线织成的菱形连环结,旧时妇女常系在衣裙上作为饰品,也常用来表示情侣之间的情意或送别之物。
翻:反,反而。
相思结: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八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意思是用文采来比喻两个相爱的人,用合欢被来象征他们的结合,用长相思来表达他们之间的思念,用结不解来表示他们的感情深厚。
十二玉阑干:指弯弯曲曲的栏杆。
十二:表示其曲折的程度。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当时清兵南下,江南一带的抗清义师纷起。作者随其父夏允彝和他的师陈子龙一起起兵抗清。然而,同年八月,松江沦陷,夏允彝选择自沉松塘,以身殉国。次年春天,作者再次与陈子龙和岳父重组义军,起兵太湖,但最终兵败。之后,作者成为义军领袖吴易的军事参谋。然而,不久后,吴军再次溃败,作者只能独自逃亡到民间。这首词可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创作背景详情»
人对爱妻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词中通过描写孤独的空房和凄凉的秋色,表达了思妇独守空闺的凄凉景况。她默默地清扫梧桐树下的落叶,展现了她内心的寂寞和愁寂。接着,词中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愁怨之情,她原本期待和丈夫共度华年,却因为劳燕分飞而产生了相思之苦。下阙中,词人描写了思妇凭栏凝望的情景,她痴想着丈夫的归来,但却始终未能见到他的身影,这让她心乱神迷。最后,词人以失望的心情描写了思妇的泪水和乌鸦的飞鸣,展现了她对丈夫迟迟未归的失望和凄绝之情。整首词通过描写思妇的孤独、思念和失望,表达了词人对爱妻的一往情深。词中的景色描写细腻而含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悲怆之感。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赏析详情»
夏完淳(1631~1647)是明末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少年抗清英雄和民族英雄。他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出生在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
夏完淳在七岁时就能写诗文,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十四岁时,他跟随父亲夏允彝和陈子龙一起参加抗清活动。后来,他被鲁王监国授予中书舍人的职位。
然而,夏完淳的抗清活动最终失败,他被捕入狱。在临刑之前,他写下了绝命诗,并将其留给了母亲和妻子。令人惊讶的是,他在面对死亡时神色不变,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
夏完淳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诗才和对抗清的热情。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明末抗清英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