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正式,表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医生:指扁鹊。
喜欢:愿意、乐意。
治好:指医治好病。
功劳:成就、功绩。
肌肉:人体的肌肉组织。
及时:立即、马上。
肠胃:指人体的消化系统。
治疗:医治、治疗。
更加严重:加重、恶化。
不高兴:生气、不满意。
远远地:远远地、遥远地。
掉头:转身、离开。
特意:特地、特意地。
派人:派遣人。
小病:轻微的病。
汤熨:用热汤熨热。
针灸:中医疗法,用针刺和灸烧治疗疾病。
火剂汤:中药煎煮的药汤。
司命神:古代神话中掌管人的生死的神。
管辖:掌管、管理。
请求:恳求、请求。
逃到:逃到、逃往。
秦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的中国陕西省一带。
病死:因病而死。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及注释详情»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争霸,群雄并起。在这个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以宣扬自己的主张。《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即出自《喻老》篇,是为了讲述扁鹊为蔡桓公多次“诊病”,而蔡桓公却多次“忌医”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扁鹊是一个著名的医者,他以高超的医术和智慧闻名于世。蔡桓公则是一个有权势的君主,但他却对医者心存疑虑,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尽管扁鹊多次向蔡桓公表示自己的医术可以治愈他的疾病,但蔡桓公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他的帮助。
这个故事通过轻松的叙述方式,渗透了生活哲理。它告诉人们,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偏见或疑虑而错过一些宝贵的机会。蔡桓公之所以多次“忌医”,是因为他对医者的身份和能力持有怀疑态度,这种偏见使他无法享受到扁鹊的医术所带来的好处。
这个故事的创作背景是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争斗不休,权谋和阴谋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外来者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态度,这也反映在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上。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医学的发展状况。在战国时代,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人们对医者的能力和治疗方法仍然存在疑虑,这也是蔡桓公对扁鹊持有怀疑态度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通过讲述扁鹊见蔡桓公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对于外来者和新事物持有偏见的问题,并通过蔡桓公的故事告诉人们,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因为偏见而错过一些宝贵的机会。这个故事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给人们以启示和思考。
《扁鹊见蔡桓公》创作背景详情»
在这一段中,桓侯的病情已经到了不可治愈的地步,他开始感到痛苦和绝望。扁鹊再次劝谏桓侯,告诉他只有通过治疗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但桓侯仍然固执地拒绝接受治疗。这一情节的高潮展示了桓侯的顽固和愚蠢,也凸显了扁鹊的智慧和医术。
最后一段是故事的结尾,也是作者的总结和寓意。桓侯的病情继续恶化,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作者通过这个结局告诫读者,特别是为政者,要勇于正视现实,及早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同时,作者也赞颂了扁鹊的智慧和勇气,他不畏强权,坚持真理,尽力拯救桓侯的生命。
整篇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寓意。作者通过赞颂扁鹊和批评桓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为政者应有的品质和态度的期望。整体而言,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意义深远,是一篇值得赏析的佳作。
《扁鹊见蔡桓公》赏析详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他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是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出生在战国末期的韩国(今河南省新郑)。
韩非子的师从是荀子,他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观点。
韩非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他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他提出了“法者,治之端也”、“法者,国之大计也”等观点,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不可违背性。
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包含了他的政治思想、法律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他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法者,国之大计也”、“法者,治之端也”、“法者,国之利器也”等。
韩非子的影响深远,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观点被后世的政治家和法学家广泛引用和研究,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吴公子札来聘。
……请观于周乐。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
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
“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
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
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
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