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原文赏析

  • làn
    chōng
    shǔ
  • [
    xiān
    qín
    ]
    hán
    feī
  • xuān
    wáng
    shǐ
    使
    rén
    chuī
    sān
    bǎi
    rén
  • nán
    guō
    chù
    shì
    qǐng
    weí
    wáng
    chuī
    xuān
    wáng
    shuō
    zhī
    lǐn
    shí
    shǔ
    bǎi
    rén
  • xuān
    wáng
    wáng
    hǎo
    tīng
    zhī
    chù
    shì
    táo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相关标签:小学文言文寓理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使:让。
必:一定,必须,总是。
南郭:复姓。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请:请求,要求。
为:给,替。
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
以:用,拿。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逃:逃跑。
立:继承王位。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滥竽充数》译文及注释详情»

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南郭的人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的吹竽技艺。南郭自称吹竽的人听了他的演奏都会感动,就连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将他编入了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从此以后,南郭处士就和其他乐师一起合奏给齐宣王听,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他心里非常得意,但实际上,南郭压根就不会吹竽。每次演奏的时候,他只是捧着竽混在队伍中,摇晃身体,摆头,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他看上去比其他人吹奏得更投入,但实际上只是在蒙骗大家。

然而,好景不长,齐宣王过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他更喜欢听独奏。于是,他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焦虑。他知道自己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为无法逃避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我们才能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故事详情»

启示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真才实学。

其次,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勤学苦练。南郭先生虽然能够混在乐队中装模作样,但一旦要单独演奏时却无法胜任,只能逃之夭夭。这说明虚有其表是无法持久的,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此外,这个故事还揭示了权力滥用的问题。齐宣王为了满足个人的喜好,凭空养了三百吹竽的人,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不仅对百姓不负责任,也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我们应该警惕权力滥用的现象,要求领导者以公共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喜好。

最后,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要勇于担当。南郭先生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避。相比之下,齐湣王虽然也有滥竽充数的问题,但他至少勇于改革,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告诉我们,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到改革和发展中去。

总之,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滥竽充数;我们应该警惕权力滥用的现象,要求领导者以公共利益为重;我们应该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到改革和发展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滥竽充数》启示详情»

先秦诗人韩非的照片
韩非

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他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是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出生在战国末期的韩国(今河南省新郑)。

韩非子的师从是荀子,他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观点。

韩非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他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他提出了“法者,治之端也”、“法者,国之大计也”等观点,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不可违背性。

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包含了他的政治思想、法律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他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法者,国之大计也”、“法者,治之端也”、“法者,国之利器也”等。

韩非子的影响深远,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观点被后世的政治家和法学家广泛引用和研究,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曾子杀彘 / 曾子烹彘

先秦 韩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庄辛论幸臣

先秦 佚名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鱼卷)鲤,仰啮陵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
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
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
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
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陶侃惜谷

宋代 司马光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