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面对深秋时节,雨后的西郊凉爽肃杀。小路上黑夜将尽,衣袖生起阵阵凉风。天的尽头星星将落,闪电在树梢那边不停闪动。又是拂晓鸡鸣声起时,明亮的阳光开始升动,遥远的山路渐渐明晰。
奔走辛劳的行役,渐进流失的光阴,只是为那不足挂齿的蝇头利禄,微不足道的蜗角功名,到头来一事无成,徒然相争胜。抛掷云山泉石的归隐,戏弄于尘世,将壮烈的节操轻易消亡。幸好可像范蠡携西施一样,在似云涛的烟浪里,驾乘满载风情的扁舟泛游五湖,是已到应当归去终老隐居的时候了。
注释:凤归云: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注有“仙吕调”和“林钟商调”,此词为“仙吕调”。双调一百一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一句三平韵。
雨馀(yú):雨后。馀,同“余”,用“余”意义可能混淆时,用“馀”以区分,多见古文。肃:肃杀,枯萎。
夜阑:夜残;夜将尽时。
襟袖:衣襟衣袖。凉飙:凉风。
天末:天边,天尽头。
流电:流星的流光。
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
分:辨认。迢迢:道路遥远貌。
驱驱:奔走辛劳。行役: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后泛称行旅,出行。
苒苒:同“荏苒”,时光渐渐逝去。
“蝇头”二句:意谓功名利禄微不足道。蝇头,苍蝇的头,比喻微小的名利。蜗角,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庄子《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毕竟:到底;终归。
漫:徒然。高:夸耀,赞美。
云泉:指隐士之所居。
狎玩尘土:意谓游戏官场。尘土,指尘世间。此喻官场。
壮节:壮烈的节操。等闲:随便。
“幸有”二句:用春秋时范蠡与西施之事。吴越争霸,相
《凤归云·向深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婉约清新、情感真挚而著称。柳永成年后离开了家乡福建崇安县,来到了京都汴梁。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平静,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这种羁旅漂泊的苦境让柳永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辛酸和无奈,他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柳永创作了许多描写羁旅行役的词作,其中就包括了这首《凤归云》。这首词表达了柳永对于离乡背井、漂泊他乡的心情和思考。词中的凤和云象征着柳永自己,他们都是自由飞翔的,但却无法回到故乡。词中的凤归云,意味着柳永渴望回到故乡的愿望,但却又无法实现。这种无奈和痛苦的心情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从词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词应该是柳永晚年所作。他在晚年回首往事,对于自己的羁旅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首词或许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他对于离乡背井的痛苦和无奈的抒发。
然而,具体作年却无法考证。柳永的生平资料并不是很详尽,他的词作也没有明确的年代记载。因此,我们只能从词中的描写和柳永的生平背景来推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无论如何,这首《凤归云》都是柳永对于羁旅漂泊的深刻思考和感慨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于离乡背井的心情的真实抒发。
《凤归云·向深秋》创作背景详情»
表达了词人对于奔波劳累、光阴荏苒的感慨。词中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描绘了词人长时间的行走和时光的流逝,暗示了他的辛劳和无奈。而“蝇头利禄”、“蜗角功名”则表达了词人对于功利和名利的不屑和失望,认为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就和满足。最后一句“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则表达了词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他不知道自己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能够得到回报。整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词人对于奔波劳累和光阴荏苒的感慨,以及对于功利和名利的不屑和迷茫。这些感慨和情绪通过词人对于场景和景物的描写和抒发,使得词的表现领域得到了拓宽,展现了柳永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凤归云·向深秋》赏析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