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请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注释: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宿昔:早晚。秉:执、持。
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开弓。的:箭靶。
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左、右是互文见义。
接:接射。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等边境游牧民族的骑兵。
《白马篇》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提示介绍了一首诗歌,描述了一个边疆地区的青年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描绘了英雄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情景,展示了军情紧急,引起读者的共鸣。接着通过“借问”引出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接下来的六句具体说明了英雄驰援西北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最后八句展示了英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整首诗歌充满了青春气息,是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白马篇》提示详情»
则表达了他的志向和决心,不仅要追随父亲南征北战,为国家建功立业,还要在西北边疆展现自己的英勇才华。
第二层是第3至第8句。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人初去,这里描绘了白马英雄的悲壮命运。宛转蛾眉,形容马的神态优美,而马前死则表明了白马英雄在战斗中的牺牲。花钿委地,形容人的离去之悲痛。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现了白马英雄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以及人们对他的深深怀念。
第三层是第9至第20句。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这里描绘了白马英雄的战功和威名。羽书是传递军令的特殊信使,昨夜过渠黎则表明了白马英雄的战功已经传遍天下。而单于已在金山西,则表明白马英雄已经击败了匈奴的单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现了白马英雄的英勇和战功,以及他在战场上的威名和声望。
第四层是第21至第28句。战伐罢时迷胡尘,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白马英雄的赞美和祝福。战伐罢时迷胡尘,则表明白马英雄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已经结束,他将回到平凡的生活中。江南无所有,则表明白马英雄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和财富。聊赠一枝春,则表达了诗人对白马英雄的赠言,希望他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温暖和希望。
通过这四层的描写,诗人塑造了一位英勇忠诚、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白马英雄形象。他用白马来象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自己为国家献身的决心和渴望。整首诗以豪情壮志和悲壮命运为主题,展现了曹植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以及他对英雄形象的崇敬和赞美。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通过四个节段来展现游侠儿的形象和故事。首先,诗的开头到“幽并游侠儿”一句,描写了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接着,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详细叙述了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描述了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最后一节,从“弃身锋刃端”到结束,写出了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整首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这首诗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的突出特点。例如,诗中描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通过这样的铺陈,从不同的方位展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另外,诗中也描写了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代表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相呼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的赞羡之情。例如,在第四节中,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实际上,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白马篇》赏析二详情»
。”这六句是诗中的重点描写,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游侠少年的武艺高强。他手持良弓,箭矢准确无误,左右开弓,破敌无数。他身手敏捷,能够接住飞来的猱猴,马蹄声如雷霆。他的狡黠和勇猛,超过了猴猿和豹螭。这些描写使人对游侠少年的形象更加鲜明,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机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两句是诗中的经典之作,表达了游侠少年的英勇和决绝。他能够在十步之内杀死敌人,千里行军不留痕迹。这展现了他的高超武艺和隐匿行动的能力。这两句简洁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两句是诗中的收尾之作,展示了游侠少年的豪情和牺牲精神。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拂去身上的尘土,深藏自己的身份和名字。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漠。这两句简洁明了,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了边塞游侠儿的英勇行为,展现了他的武艺高强和为国家奋不顾身的精神。诗中的描写生动而具体,语言精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同时也凝聚了时代的光辉。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激昂,是一首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白马篇》赏析四详情»
乡的美景如诗如画。诗人通过描绘家乡的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尾联中的“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等形象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家乡的美景之中,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离乡之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白马篇》赏析详情»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三国曹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同时也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在他生前,他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他被追封为陈思王。因此,他也被称为陈思王曹植。
曹植以其在文学上的造诣而闻名,后人将他与曹操和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更是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说明曹植在文学领域的才华非常出众。
在王士祯的论述中,他认为在汉魏以来的两千年间,只有曹植、李白和苏轼这三位诗人可以被称为“仙才”。这也再次证明了曹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于曹植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92年,去世于232年。他的谥号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