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无人行》原文赏析

  • rén
    xíng
  • [
    nán
    beǐ
    cháo
    ]
    jūn
  • jiàn
    tóu
    héng
    chí
    zhào
    yǎn
    guāng
  • tiě
    zhuī
    xiāo
    jīn
    tǎo
    xiá
    qiāng
  • gāo
    qiū
    jiǔ
    yuè
    zǎo
    fēng
    shuāng
  • nán
    ér
    dǎn
    jūn
    cháng

原文: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相关标签:写人抒怀豪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呵,宝剑,尖利如刺芒,我常拿在手上,爱看它放射耀眼的凛凛寒光。
呵,战马,身披铁铠甲,口衔金络头,多么威武雄壮,我飞身上马,追杀凶猛的敌寇,征讨狡黠的胡羌。一往无前呵,势不可当!
江南八九月,正秋高气爽,边塞的原野呀,早已霜厚风狂。
好男儿,为国效忠,何惧艰难困苦,不惜战死沙场!呵,朋友,让我破开肝胆,掬一腔热腾腾的血请您尝一尝!

注释:
胡无人行: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歌辞内容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
芒:物体的锋刃之处。
恒:经常,持久。持:保持。
铁骑:披着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骁虏:指凶勇的敌人。
金羁:饰金的马笼头。常用以借指马,这里借指精锐的骑兵。讨:征讨,讨伐。黠羌:狡黠的羌人。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破:刨开。 《胡无人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一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其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凌厉直前的气概。诗的开篇以剑的锋利和明亮作为引子,诗人通过剑来激发情感,展开联想,表达慷慨激昂的情怀和杀敌报国的气概。

接下来的两句“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描绘了铁骑奔驰,穷追敌寇的激烈战争场面。铁骑指的是披着铠甲的战马,而金羁则是饰金的马络头。这两者的描述使得铁骑奔突,喊杀震天,穷追敌寇的场景栩栩如生。同时,“追骁虏”和“讨黠羌”也表明对手同样强大,进一步衬托了战争的激烈。

接下来的两句“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描写了边塞地区的严酷气候。八、九月本应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但边塞地区却早已是风霜一片,气候严酷恶劣。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示了战争的严酷。

最后的两句“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直言自己不惜身死,不仅敢于披肝沥胆,誓死为国效忠,而且要破开肝胆,让人尝味,以验自己的心志。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畏回答,同时也展示了他为国家效忠的决心和勇气,语言慷慨壮烈。

整首诗语言精炼,笔力雄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尤其是“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这两句,慷慨壮烈,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为国效忠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胡无人行》赏析详情»

南北朝诗人吴均的照片
吴均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出身贫寒,但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

吴均既是历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这是一部记载齐国历史的著作。此外,他还注释了《后汉书》九十卷,为后世研究后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除了历史学家的身份,吴均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被收集在《吴均集》二十卷中,可惜这些作品现已失传。

吴均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对于研究南朝梁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著作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了解齐国历史和后汉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均于520年去世,享年51岁。他的逝世给南朝梁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才华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猜您喜欢

与顾章书

南北朝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

南北朝 谢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秋夜

南北朝 谢朓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