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注释: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
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
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层岭:重重山岭。
扫:扫落树叶。高木:高大的树木。
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之:到,往。
间:间隔。原陆:原野大地。
缘:机会,缘分。
空:空自,徒然。
《答柳恽》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吴均赠予好友柳恽的。当时柳恽担任吴兴太守,他在离职之际写了《赠吴均三首》送给了作者吴均。这三首诗表达了柳恽对吴均的深厚情谊和对他才华的赞赏。作为回报,吴均写下了这首诗来回赠柳恽。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其中友谊和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在这个背景下,吴均和柳恽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因为职务上的关系,更是基于彼此的共同兴趣和理念。
吴均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柳恽的感激之情和对他的赞美。诗中可能包含了他们之间的一些共同经历和回忆,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承诺。这首诗可能是在吴均得知柳恽即将离职之后写的,他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祝福柳恽在未来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在古代,文人之间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诗歌,吴均和柳恽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谊,并且通过诗歌的回赠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基于吴均和柳恽之间的友谊和交往。通过这首诗,吴均表达了对柳恽的感激和赞美,并且展示了古代文人之间通过诗歌来交流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友谊的见证和承诺。
《答柳恽》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诗歌以柳恽的行旅为主题,通过描写具体的地名和景物,展现了柳恽行旅的艰辛和辽远。首先,诗中提到了“陇西”和“飞狐谷”这两个遥远的地名,形容了柳恽行旅的远离和匆忙。虽然实际上这两个地方相距很远,但诗中却夸张地描述了朝发夕至的情景,以突出柳恽行旅的辛苦和危险。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明朗而形象。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柳恽旅途中的景象和经历。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给人一种凄清而幽冷的感觉。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象到寒风阵阵,树叶尽脱的景象。同时,诗中还提到了雾露侵湿了衣衫,表现了柳恽一夜的旅途颠簸和艰辛。最后,诗中描述了天色拂晓时关山的峥嵘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些景象与天象相结合,构成了壮阔的画面,展现了柳恽旅途的艰险和辽远。
最后,诗中表达了作者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诗中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友人远去的悲伤,同时也暗示了今后会面的困难。诗中提到了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但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最后,诗中以送友和别情离绪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的离情之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的地名和景物,展现了柳恽行旅的艰辛和辽远,同时表达了作者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诗中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明朗而形象。整体上,这首诗描绘了柳恽行旅的艰险和离情的悲伤,展现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思念之情。
《答柳恽》鉴赏详情»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出身贫寒,但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
吴均既是历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这是一部记载齐国历史的著作。此外,他还注释了《后汉书》九十卷,为后世研究后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除了历史学家的身份,吴均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被收集在《吴均集》二十卷中,可惜这些作品现已失传。
吴均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对于研究南朝梁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著作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了解齐国历史和后汉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均于520年去世,享年51岁。他的逝世给南朝梁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才华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