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东西门行》原文赏析

  • què
    dōng
    西
    mén
    xíng
  • [
    liǎng
    hàn
    ]
    cáo
    cāo
  • hóng
    鸿
    yàn
    chū
    sài
    beǐ
    nǎi
    zài
    rén
    xiāng
  • wàn
    xíng
    zhǐ
    chéng
    xíng
  • dōng
    jié
    shí
    nán
    dào
    chūn
    beǐ
    xiáng
  • tián
    zhōng
    yǒu
    zhuàn
    péng
    suí
    fēng
    yuǎn
    piāo
    yáng
  • cháng
    gēn
    jué
    wàn
    suì
    xiāng
    dāng
  • nài
    zhēng
    ān
    fāng
  • róng
    jiě
    ān
    kǎi
    jiǎ
    bàng
  • rǎn
    rǎn
    lǎo
    jiāng
    zhì
    shí
    fǎn
    xiāng
  • shén
    lóng
    zàng
    shēn
    quán
    měng
    shòu
    gāo
    gāng
  • guī
    shǒu
    qiū
    xiāng
    ān
    wàng

原文: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相关标签:抒情感慨身世壮志未酬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都是结伴而行。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春日一到又再飞回北方。田中有一种草叫转蓬,总是随风远飞四处飘扬。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可怜那远征的将士,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战马永远不卸征鞍,铠甲永不离人身旁。岁月流逝人已渐渐衰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神龙藏身在深渊,猛兽漫步在山冈。狐死头还向山丘,人的故乡怎能忘!

注释:转蓬:飞蓬,菊科植物,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
安得:怎能。去:离开,避免。
冉冉(rǎn):渐渐。
深泉:应作“深渊”,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渊”字改为“泉”,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猛兽:应作“猛虎”,唐人为李渊祖父李虎避讳,常把“虎”字改写作“猛兽”。
狐死归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却东西门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曹操晚年的时期,即公元208年,也就是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在赤壁之战的大败后,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事渐高,面对连续的战乱和未完成的统一中国事业,他感到忧愁、幽思和煎熬。然而,他并没有灰心,仍然将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并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来建功立业。这首诗是曹操按照旧题写的新词。 《却东西门行》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于“鸿雁”和“转蓬”两个形象的比较,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征夫们的流离辗转和无家可归的悲凉境遇。鸿雁和转蓬虽然形象不同,但都面临着漫长的旅途和无法回归的命运。诗人通过这种比较,突出了征夫们的艰辛和无奈。

最后四句则以龙、虎、狐的形象来反衬征夫们的流离辗转。龙、虎、狐都是有着固定领地和窝穴的动物,它们不离故地,不忘窟穴。而征夫们却无家可归,只能在外漂泊,无法回到故乡。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征夫们的无助和无奈。

整首诗采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鸿雁、转蓬、龙、虎、狐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征夫们的流离辗转和无家可归的悲凉境遇。诗人通过四层次的叙述,将征夫们的艰辛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开头和结尾的比兴呼应,使整首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却东西门行》赏析详情»

两汉诗人曹操的照片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诗歌创作,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他的散文也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建安风骨。著名作家鲁迅评价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除了文学才华,曹操还擅长书法,尤其擅长章草。唐朝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他的书法为“妙品”。

曹操于220年正月庚子去世,享年66岁。他的一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为“曹氏文武之祖”。

猜您喜欢

述志令

两汉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
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
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
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苦寒行

两汉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土不同

两汉 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