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行路艰险!
羊肠坂路曲折盘旋,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声声悲凄。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稀少,大雪纷纷漫天飘洒。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行至中途徘徊不前。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已远行多日,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挑着行囊边走边拾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
摧:毁坏、折断。
罴(pí):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怀:怀恋,心事。
怫(fú)郁:愁闷不安。
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
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斧冰:以斧凿冰取水。
糜(mí):稀粥。
《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苦寒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所作。在公元204年(建安九年),高干因为害怕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他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多年征战的疲劳,翻越险峻的太行山,率领军队北上作战。这首诗是曹操在鞍马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在艰难的征战中的坚定决心和不屈的精神。 《苦寒行》创作背景详情»
重重,诗人也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这种奋发精神,体现了诗人的坚韧和勇气。
其次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悲哀、惊惧、沉重和冷森森的压抑之情。诗中描绘了风雪交加的景象,树木摇落的景象,以及熊罴虎豹的声音,这些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恐惧。诗人的心情沉重,充满了忧伤和忧郁之情。
再次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归乡的情感。诗中提到了“思东归”,表达了诗人对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在行军途中,虽然艰难困苦,但他心中一直怀揣着回家的梦想,渴望能够早日归乡。
最后是描写了行军途中的生活艰苦之情形。诗中描述了夜晚露宿的困境,以及人马同时饥饿的情景。这些描写展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辛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展现了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压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诗中的语言苍凉悲壮,沉郁浑厚,成功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苦寒行》鉴赏详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诗歌创作,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他的散文也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建安风骨。著名作家鲁迅评价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除了文学才华,曹操还擅长书法,尤其擅长章草。唐朝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他的书法为“妙品”。
曹操于220年正月庚子去世,享年66岁。他的一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为“曹氏文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