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摘取的意思。
忧思:忧愁的思绪。
喷涌而出:形容忧思涌动激烈。
纵横交错:纵横交叉。
屈驾:谦辞,指前来拜访。
恩情:旧日的情谊。
乌鹊:喜鹊。
绕树飞了几周却没敛翅:绕着树飞了几圈却没有停下来。
巍峨:高大雄伟。
涓流:细小的水流。
礼贤下士:以礼待贤,尊重有才德的人。
英杰:有才能的人。真心归顺于我:真心归附于我。
《短歌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存在学术界的五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根据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横槊赋诗”言语,结合《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对酒当歌》,将创作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张可礼在《三曹年谱》中的观点,认为这首诗是表达曹操对于延揽人才的渴望,与《求贤令》同时创作,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第三种说法是万绳楠提出的宾主唱和说,认为这首诗是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至许都时,曹操与荀彧等心腹之间的唱和之作。第四种说法是及时行乐说,但具体时间没有被考证。这个说法由沈德潜提出,《古诗源》卷五中提到:“《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第五种说法是王青认为这首诗是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创作的。 《短歌行》创作背景详情»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原本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虽然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但乐府中收集的同名歌曲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虽然现在无法确定这种乐曲的唱法,但根据乐府中的其他歌曲,可以推测“长歌”和“短歌”指的是歌声的长短。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这些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短歌行》这首乐曲原本有相应的歌辞,即乐府古辞,但这些古辞已经失传。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渴望有才华的人才来投靠自己。曹操在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发布了一系列的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首“求贤歌”,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抒情情感,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全诗分为四节,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节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忧伤。诗中多次提到了“酒”,在魏晋时期,酒受到诗人的喜爱。无论是心情愉悦还是悲伤,都能找到酒的影子。诗的开头就用酒来引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忧伤。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传说是酿酒的人,这里也指代酒。诗人如何理解人生短暂的忧伤呢?诗人生活在乱世之中,目睹百姓的苦难,对于人生的短暂感到忧伤。
第二节以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比喻人才的出现如春天的花朵一样美丽。他希望有才华的人才能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为他的事业增添光彩。
第三节以历史人物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对人才的追求。诗人引用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伯乐、尧舜等,来比喻他对人才的追求。他希望能够找到像伯乐一样能够发现人才的人,以及像尧舜一样有德行的人才。
第四节以自身的政治理念来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期望。诗人强调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只有有才华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希望有才华的人才能够来投靠他,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总的来说,这首《短歌行》通过抒发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忧伤,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望和追求。诗人希望有才华的人才能够来投靠他,为他的事业增添光彩,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这首诗通过诗歌的形式,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传达作者的政治主张。
《短歌行》鉴赏详情»
译文:
姬昌被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的土地被分为三份,他拥有其中的两份。他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后来因为送礼而被赦免,获得了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赫。他始终臣服于殷朝的帝王,美名流传后世。齐桓公拥周建立了功业,存亡继绝成为霸主。他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流传千秋。他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依靠的不是武力。他的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给桓公,命令他不用拜来接受。桓公称自己是小白不敢,天子的威严就在咫尺前。晋文公继承了霸业,亲自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他接受了玉器和美酒,还有三百名武士。晋文公的声望镇住了诸侯,从其风者受到尊重。他的威名传遍八方,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他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引起了大众的议论。
注释:
贡献:指进奉、进贡。
节:指礼仪、规矩、纪律。
坠:失去。一作“隆”。
见:被。
赦原:赦免原谅其过。
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
仲尼:孔子的字。
殷:朝代名,即商。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谲(jué):诡诈。
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的政治家。
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小白:齐桓公的名字。尔:这样。
天威:天子的威严。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咫(zhǐ)尺:指距离很近。
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
《短歌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周西伯昌》是一部学术界难以确定具体创作时间的作品,但可以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创作完成。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混乱,各地军阀割据,社会秩序崩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周西伯昌》这部作品应运而生。它以周朝末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斗争、忠诚与背叛的故事。作品通过描绘周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人民苦难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作品中的主人公周西伯昌是一个忠诚而又正直的人物。他身为周朝的一员,目睹着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然而,他的忠诚和正直却引来了权力斗争的阴谋和背叛。作品通过周西伯昌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诚和正义的赞美。
《周西伯昌》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股清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品。
尽管《周西伯昌》的具体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但它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对于我们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呼唤人们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短歌行》创作背景详情»
《周西伯昌》是曹操创作的一首咏史诗,通过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等历史人物的功业和德行,表达了自己的雄伟志向和效法先圣的决心。
整首诗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分别描写了周文王、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曹操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强调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他认为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值得效法的,自己也要效法他们终守臣节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特别突出了周文王的事迹。周文王在殷朝三分天下的大好形势下,仍然奉事殷纣,这让孔子称赞他的德行至高。曹操通过这个历史事实,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周文王,肯定他的所作所为,并表示自己向来无愧于献帝的赏赐。
曹操还提到了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都曾受命“专使征伐”,这与当时的天下形势相类似。曹操认为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是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此外,曹操还提到了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尽叙自己的功绩,并赐爵赐土,加九锡,奖励空前。然而,曹操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内心忧虑。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表示,担心人们看到他的强盛,又不相信天命之事,会产生私心评价他,认为他有不逊之志。他引用《论语》中的话,提到齐桓公和晋文公能以大事小,奉事周室,才能被后世称颂至今。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够应用于自己的行动。
通过《周西伯昌》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希望自己能够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行为,终守臣节,为天子效力。这首诗展现了曹操的雄伟志向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短歌行》赏析详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诗歌创作,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他的散文也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建安风骨。著名作家鲁迅评价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除了文学才华,曹操还擅长书法,尤其擅长章草。唐朝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他的书法为“妙品”。
曹操于220年正月庚子去世,享年66岁。他的一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为“曹氏文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