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蛩(qióng)初响,机杼还催织。婺(wù)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不见津头艇子,望绝南飞翼。云梁千尺。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
注释:露蛩:指秋天的蟋蟀。机杼:织布机。婺星:指婺女,传说中的织女。情慵懒:形容织女因思念牵牛而心神不宁。伫立:静立。明河:银河。津头艇子:指牵牛星。望绝南飞翼:指织女望着南方,期盼牵牛星的到来。云梁:指天上的云彩。尘缘:指尘世间的缘分。西风:指秋风。
婺:一本作“嫠”:指婺女,传说中的织女。
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今夕何夕。杯残月堕,但耿银河漫天碧。
注释:那知:谁知道。天上计拙:指织女和牵牛因为天帝的安排而不能长久相聚。乞巧楼:指乞巧节时女子祈求巧妙手艺的地方。瓜果几度凄凉:指织女和牵牛相聚的时间很短暂。寂寞罗池客:指织女孤独地守在罗池中。人事回廊缥缈:指人世间的事情变幻莫测。金钗擘:指织女的金钗。今夕何夕:指现在是什么时候。杯残月堕:指酒杯中的月亮已经沉落。耿银河漫天碧:指银河在天空中闪耀。漫:一本作“浸”:指银河浸染了整个天空的颜色。
《六么令·夷则宫七夕》译文及注释详情»
婺:一本作“嫠”。婺是一个姓氏,也可以作为一个名字使用。在这里,婺被用作动词,意思是“丧偶”。这个注释可能是指婺作为一个动词的用法,表示某人丧偶的状态。
漫:一本作“浸”。漫是一个姓氏,也可以作为一个名字使用。在这里,漫被用作动词,意思是“浸泡”。这个注释可能是指漫作为一个动词的用法,表示某物被浸泡在液体中的状态。
《六么令·夷则宫七夕》注释详情»
《六么令》是一首唐代教坊曲,后来也被用作词调。根据王灼的《碧鸡漫志》,这首曲子的拍子没有超过六个字,所以被称为六么。它还有其他的名字,如《绿腰》、《乐世》、《录要》。这首曲子采用双调,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
这首词以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传说为背景,表达了对杭州亡妾的悼念之情。其中,“露蛩”两句描写了秋景,园中的蟋蟀在鸣唱,纺织娘在欢叫,仿佛在催促织女赶快结束织锦,与牛郎相会。“婺星”两句则借指织女星,描述了织女因为情感纠葛而懒于织锦,长久地在天河畔等待与牛郎相会。接下来的“不见”两句表达了织女无法渡过天河,也无法得到牛郎的信息,无法与牛郎相见的苦闷之情。“云梁”三句再次描述了神话传说,织女终于等到了七夕之晚,鹊桥搭起,但相会的时光短暂,鹊桥将再次苦候一年。
上片主要叙述了七夕的神话故事,牛郎和织女的分离,以及他们一年一度的鹊桥会。与此相比,词人与亡妾的分别却是永远无法再见的死别。因此,词人对七夕传说感到非常羡慕。
接下来的“那知”两句承上启下,专门叙述了“乞巧”。根据《荆楚岁时记》,古时妇女在七月七日夜会结彩楼,穿七孔针,或用金银玉石(黄铜)为针,摆放瓜果以乞巧。这里指的是织女非常想和牛郎长相厮守,不再分离,但却无法改变王母娘娘每年仅能相聚一夜的残酷决定。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将她视为智慧女神,崇拜她,因此在各自的闺楼中乞求智慧。
整首词以七夕神话为背景,通过描写织女的相思之苦和对牛郎的思念,表达了词人对七夕传说的钦羡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分离的痛苦的思考。
《六么令·夷则宫七夕》赏析详情»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
吴文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数量丰富,风格雅致。他的词集《梦窗词集》存有三百四十余首词,分为四卷本和一卷本。
吴文英的词作以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为主要题材,他的词作被称为“词中李商隐”,显示出他对李商隐的倾慕和受影响。然而,对于吴文英的词作,后世的品评却存在争论。
除了他的词作,关于吴文英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楚。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