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原以为今年春天会有许多愉快的活动,但最终却辜负了美好的春风。连续几年都无法欣赏到如锦绣般的繁花,要么是心情沉重,要么是身陷疾病之中。
注释:准拟:预料,满以为。浓:多。
枉却:辜负。东风:春风。
不带看花眼:没有游春赏花的眼福。
《伤春》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宋代,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歌成就使得宋诗达到了一个高峰,展现出了独特的特色。然而,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在诗歌创作上提倡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主张却忽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积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万里以“诚斋体”诗歌作为对江西派的一种修正,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这首诗正是“诚斋体”诗歌的典型作品。
在宋代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成为了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诗人开始追求技巧和形式上的完美,忽视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和对生活的真实观察。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万里以“诚斋体”诗歌作为对江西派的一种修正。他强调诗人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来创作诗歌。他认为诗歌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人为地追求技巧和形式上的完美。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展现出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诗歌风格。
这首诗正是“诚斋体”诗歌的典型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绘和对春天气息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世界。
总之,杨万里以“诚斋体”诗歌作为对江西派的修正,强调诗人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积累。他的诗歌充满了真实和自然的气息,展现出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诗歌风格。这首诗正是“诚斋体”诗歌的典型作品,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种修正对于宋代诗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伤春》创作背景详情»
《伤春》是一首表达诗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的诗歌。诗人在首句中表示对今春乐事早已安排好的决定,然而在次句中却推翻了之前的决定,辜负了好意送来春色的东风。接着,诗人在第三句中指出这种决定再推翻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今年,而且年年如此。最后一句揭示了年年辜负春光的原因。
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于春日的快乐与自己内心的痛苦之间的矛盾。诗人每年都辜负了美好的春光,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使得诗人感到无可奈何,发出了一种叹息。读完这首诗,人们会被诗人愁病交加的面容、苦笑的表情和自嘲的意味所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歌自然流畅,没有雕饰,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诗意和诗味,这正是“诚斋体”的成功之处。
在杨万里的《荆溪集自序》中,他提到自己写诗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平日所见所闻及所感,他认为这些都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材料。这与江西派的“闭门觅句”不同,后者注重“无一字无来处”,“虽只字半句不轻出”的苦心思考。然而,“诚斋体”也有其弊病,因为写作相对随意,有些诗的艺术概括不够,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也不大。《伤春》可以说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之一。
总的来说,《伤春》通过描绘诗人对于春光的辜负和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叹息的情感。诗歌自然流畅,没有雕饰,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诗意和诗味。然而,由于“诚斋体”写作风格的特点,有些诗的艺术概括不够,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也不大。
《伤春》赏析详情»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大臣。他出生在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被尊称为“诚斋先生”,是因为宋光宗曾亲自为他亲书了“诚斋”二字。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首诗歌,其中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一种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以此见长。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他的作品也反映了民间疾苦和抒发了爱国情感。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杨万里的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集《诚斋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杨万里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远见和才华的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南宋朝廷的重要职位,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万里于1206年6月15日去世,享年79岁。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