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注释:
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jiǎ):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补充: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上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碌,无人回答。
秧苗还未稳定,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在这里,赶紧回去照看好那些鸡鸭鹅。
《插秧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描述雨中抢插稻秧的诗进行解读。诗中通过描写田夫、田妇和孩子们在雨中进行抢插稻秧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劳动场面和紧张程度。
首先,诗的开篇就展示了抢插稻秧的过程。作者使用了“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地描述了每个人的分工和动作。特别是“抛”字,生动地描绘了秧束在雨中飞舞的情景,使得整个场面跃然纸上。
接着,诗中进一步点明了雨中抢插的紧迫性。通过比喻“笠”和“蓑”为“兜鍪”和“甲”,诗中充满了一股火药味儿,暗示了抢插稻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诗中还描述了春雨之密、之急、之大,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进一步强调了雨中抢插的艰辛和困难。
接下来,诗中描述了一个无主兼语句和一个无主连动句。诗中的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一会儿,但是没有人动作,也没有人答话。这表明他们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这样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后,诗的结句表达了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他们告诉老人稻苗还没有栽稳,田地还没有插完,让老人先回去照看好鸡鸭鹅们,以免它们进入田地。这样的回答展示了他们对抢插稻苗的专注和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雨中抢插稻秧的劳动场面和紧张程度。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春雨的描绘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插秧歌》赏析详情»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大臣。他出生在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被尊称为“诚斋先生”,是因为宋光宗曾亲自为他亲书了“诚斋”二字。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首诗歌,其中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一种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以此见长。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他的作品也反映了民间疾苦和抒发了爱国情感。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杨万里的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集《诚斋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杨万里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有远见和才华的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南宋朝廷的重要职位,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万里于1206年6月15日去世,享年79岁。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