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花》原文赏析

  • jīn
    qián
    huā
  • [
    táng
    dài
    ]
    luó
    yǐn
  • zhàn
    jiā
    míng
    rào
    shù
    fāng
    xiāng
    bàn
    xiàng
    qiū
    guāng
  • ruò
    jiào
    kān
    shōu
    zhù
    yìng
    beì
    háo
    mén
    jìn
    jiāng

原文: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相关标签:写花隐喻讽刺社会

译文及注释

译文:金钱花,拥有佳名,绕着大树盛开,散发着芬芳,相互依偎在一起,向着明亮的秋光。如果它们能像金钱一样被收藏起来,那些豪门贵族早就把它们全部挖尽砍光了。

注释: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因而得名。佳名:好名字。唐陆龟蒙《华阳巾》诗:“莲华峰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芳:芳香。依依:形容花开朵朵,相亲相随的样子。秋光:秋天的风光景色。教(jiāo):一作“交”。堪:可,能。一作“也”。收贮(zhù):收藏。豪门:指有钱有势的人家。尽:都,全。劚(zhú):掘,砍。将(jiāng):语气词。 《金钱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罗隐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师,参加进士考试。然而,他历经七年的努力却未能通过考试,一直未能获得进士的称号。后来,他又断断续续地参加了几年的考试,但最终仍然没有成功,被称为“十上不第”。

这段经历使罗隐对当时的考试制度感到非常失望。他认为这个制度不公平,只看重出身和背景,而忽视了个人的才华和能力。他也对当时的豪门贵族贪婪无度的本性感到厌恶。这些贵族们只追求金钱和权势,而忽视了人情和道德。

因此,罗隐写下了许多讽刺和嘲笑的诗歌,来表达他对这些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其中,有一首名为《金钱花》的诗,正是他对贪婪和追求金钱的贵族们的讽刺。在这首诗中,罗隐以花朵为比喻,揭示了贵族们追求金钱的虚荣和空洞。

通过这首诗,罗隐希望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他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贪婪和追求金钱的本性是不可取的,而应该追求真正的价值和道德。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呼吁,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 《金钱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罗隐的诗《金钱花》进行的分析。诗中通过描写金钱花的美丽和香气,暗示了豪门贵族贪得无厌、残酷无情的本性。诗的开头以赞美的口吻称赞金钱花的名字起得好,并描绘了它的形态和香气,引人注目。接着,诗人通过描述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的景象,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景象。然而,诗人在后两句中突然转变态度,暗示如果金钱花真的可以被收藏,豪门贵族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全部掠夺殆尽。这两句话揭示了豪门贵族的贪婪和残忍本性,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力量。整首诗通过对金钱花的描写和对豪门贵族的讽刺,展现了罗隐独特的笔锋和深沉的愤怒,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金钱花》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罗隐的照片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代 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桃花

唐代 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
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登夏州城楼

唐代 罗隐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