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门外,漫山都是白雪,闪闪发光,照得眼睛发亮。连马儿都感到惊奇。我兴致勃勃地踏着雪去游览,把木屐的齿痕一一印在石阶上。
雪花误入了这个乾明寺,云端上月亮出来了,与雪光相映成辉,照得乾明寺像是灯火通明的不夜城一样。
不能容忍牛羊踩踏这洁白的雪,静静地观看那喳喳欢鸣、在晴朗天空中飞翔的鸦雀。
我还要带着被褥在僧床上留宿,好倾听融化雪水时,从屋檐上滴落的竹子发出的音乐。
注释:
乾明寺:位于今湖北黄冈东部。
屐齿:指木屐底部的齿痕。
风花:指雪花。
长春苑:指皇帝的宫苑。尉迟偓在《中朝故事》中说:“长春宫,园林繁茂,花木无所不有,芳菲长得像三春节一样。”这里借喻乾明寺。
不夜城:《齐地记》中说:“古时有太阳日夜出现在东莱,所以莱子在这里建立了这座城,以不夜为名。”这座古城位于今山东文登东北方85里处。这里借喻乾明寺。
至洁:指洁白的雪。
新晴:天刚放晴。
摧檐泻竹:指白雪融化时从屋檐上滴落的竹子。
榻: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冬天黄州大雪的情景。苏轼在《书雪》中提到,今年黄州下了一场大雪,积雪高达一尺。他种植的麦子正好得到了这场雪的滋润,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然而,他也意识到,舍外没有薪米的人们却因此而担忧不安,这让他感到悲伤。
苏轼在这个背景下写了多首咏雪的诗词,其中包括《次韵陈四雪中赏梅》和《满江红·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这篇创作背景介绍了其中的一首词作品,展示了苏轼对大雪的感受和思考。这些作品通过描绘雪景和表达对雪的喜悦,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创作背景详情»
得赏析。
首先,诗人运用了温庭筠和韦庄的诗意,以“马亦惊”来烘托出漫山皆雪的壮丽景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借用他人诗句的手法,使诗中的雪景更加生动有力。
其次,诗人通过描写乾明寺的雪景,展现了对寺院美景的惊叹和爱赏之情。他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寺中的雪景,将严冬中的梨花开放与雪景相结合,给人以意境相仿的感受。同时,他还用“云月长临不夜城”来形容寺中的月光和雪光,使整个寺院在夜晚显得通明如白昼。
诗人还表达了对至洁的白雪的呵护之情,他用“未许牛羊践踏”来强调雪景的纯洁,决不能让牛羊破坏她的美丽。而“且看鸦雀戏弄间”则展示了雪晴之后,鸟雀在梨花间嬉戏的美好景象,给人以愉悦的心情。
最后,诗人选择在乾明寺留宿,目的是为了欣赏大雪融化之景。他用“遂宿”来表达自己的决心,而“卧听融雪之声”则展示了他对雪水流动时发出的声响的期待。这种留连不返的情景,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雪后游乾明寺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乐观的态度。虽然不是苏轼咏雪诗的最上乘之作,但也不像纪昀所批评的那样“俗”、“拙”、“不成语”。整体而言,这首诗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