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黄昏时分,山色清幽,江声寂静,卷起白天遮阳的帘子,等待东方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突然江边并排停泊的两只船上,传来悠扬的笛声,仿佛吹笛人在向远方的朋友诉说离别的情怀。
往事历历在目,在梦中还随心可见,那些荣华富贵都是醉乡乱眼中的幻像而已。长期以来都是因为耿介不屈的性格惹了这么多烦心事。还不如天性无情,那样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了。
注释:
⑴李和甫:作者的友人,生平不详。
⑵相与:共同,一道。
⑶待得:等到。月华:月光,借代月亮本身。
⑷可怜:可爱。
⑸故人:旧交,老友。
⑹随心:顺遂心意。
⑺繁华:繁荣美盛。
⑻风流:指高洁不群的品格和耿介不屈的性格,是诗人所苦苦追求的理想,并非指风流韵事。恼人病:意即恼杀人,这里是正话反说。
⑼天性: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在元丰六年(1083年),黄庭坚担任吉州太和县县令期间,收到了一封来自名叫李和甫的朋友的信件。这封信件可能是以诗的形式代替了常规的书信,因为黄庭坚以诗作为对朋友来信的回复。
黄庭坚在回信中写了两首绝句,题为“奉答”。这两首绝句是黄庭坚对朋友李和甫的回应,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黄庭坚的诗作以其深情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而著称,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炼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到诗中。
这两首绝句中,黄庭坚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友情的真挚感激之情。他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黄庭坚的诗作充满了情感和思考,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真挚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两首绝句不仅展示了黄庭坚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这封回信,黄庭坚与朋友之间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深化,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诗人的独特魅力。
黄庭坚以诗作为对朋友来信的回复,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对友情的真挚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封回信成为了黄庭坚与朋友之间的珍贵纽带,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篇章之一。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创作背景详情»
黄庭坚的这组诗以托景寄情的手法,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在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秋江晚景和听到的笛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巧妙地运用了杜甫和欧阳修的诗句,使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倾诉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他描述了过去的往事只能在梦中追寻,而现实中的繁华对他来说只是一片混沌。诗人展现了对友情的真诚和对富贵荣华的淡漠态度。
整体而言,黄庭坚的这组诗通过托景寄情的手法,以及借用古人诗句的技巧,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人的情感真挚,对友情和现实的态度坦诚,使这组诗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共鸣。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赏析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