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黄昏时分,我问船夫前方还有多远的路程?
船夫回答说,淮河里的浪很高,风也很紧,正好在河湾处停船。
注释:向夕:傍晚,黄昏。
向:接近。
几多:多少。
泊:停泊。
淮:淮河。
《问舟子》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通过舟子询问前程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和对所在世道的黯然之情。诗人在漂泊中来到一个渡头,虽然问的是前方的路程,但实际上是在问自己的前途在何方,将要去哪里。这种惆怅之情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问前程既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国家和民族,既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和黯然之情,也表现了对所在世道的忧虑和愤懑之情。
诗中的三四句描述了诗人看到江中浪花的激荡,内心也因此而激动不已。而淮河中的波澜则表达了诗人想要降服、感化世道的壮志豪情。然而,诗中的每个字句都充满了忧伤和悲观的情感。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它与《宿建德江》是同时创作的,都是孟浩然在吴越漫游时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行旅的情感,显示出旅途中的无助感,完全依赖船夫的帮助。诗中的第二句是整首诗的中心,表现了诗人迫切地盼望快点到达目的地的心情。然而,淮河的风浪很大,只好在河湾处暂时停泊,这给人一种吴越尚远、日暮途穷的感觉。诗中的复和足虽然是平常的词语,但在诗中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问舟子》赏析详情»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