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汴水向东流去,河水泛着细小的水波纹,清澈的淮河早晨展现出鸭头绿的春色。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已经渡过了多少人世间的人。
注释:汴水:起源于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向东流经安徽,最后进入江苏注入淮河。虎眼文:指水波纹很细小。鸭头绿:唐代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的颜色。此诗提到了汴水和清淮,刘禹锡曾在长庆年间担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浪淘沙·其三》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组诗的特点和创作背景。据推测,这组诗是刘禹锡在晚年创作的作品,并且不是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创作的。诗中提到了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地,可能是在夔州、和州、洛阳等地辗转创作的。这组诗与《竹枝词》相比,减少了民歌情味,增加了文人气息。 《浪淘沙·其三》创作背景详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