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夏夜昏黑,清静的厅堂门窗大开,蚊子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终南山传来一样。
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
在露水滴落、月亮升到中天的夏夜,尖利的嘴叮人,难以察觉和防备。
虽然我有七尺之躯,而你蚊子小如草木上的小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伤到我。
蚊子天生有一定的季节,我无法阻止,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
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微小的东西就要被萤火虫吃光!
注释:昏黑貌。兰堂:芳洁的厅堂。厅堂的美称。一作“闲堂”。
伺:等待,趁着。
声音杂乱貌。歘(xū):忽然。
震动声,形容雷声很大。南山:即终南山。
喧闹沸腾。鼓翅飞舞。
糊涂人。
露水。水下滴貌。
尖利的嘴。看不清楚。
草木茎叶、果实上的小刺。
阻止。
帐幕,指蚊帐。安适的床。一说方正的床。
谓秋风。
进献食物。萤火虫的异名。
《聚蚊谣》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朝元和年间,当时诗人刘禹锡担任朗州司马。在这个时期,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刘禹锡因为受到连累而被贬谪到朗州。在朗州,刘禹锡亲眼目睹了政治现实的残酷,感受到了腐朽官僚的狠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 《聚蚊谣》创作背景详情»
能够认识到“飞蚊”的危害性。接下来的两句“我虽不惧尔何伤,尔伤我者我必伤”,表达了诗人对“飞蚊”的反击态度。诗人表示自己虽然不怕“飞蚊”的伤害,但如果它们伤害了自己,他必定会还击。这展现了诗人的坚强和勇敢,他不会被“飞蚊”所吓倒,而是会积极应对。最后一句“尔伤我者我必伤”,更是强调了诗人的决心和信念,他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击那些伤害他的人。整个诗歌通过对“飞蚊”特性的描写和对待的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腐朽官僚的鄙视和对正义的坚守。诗人通过将“飞蚊”与腐朽官僚进行比喻,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主题。 《聚蚊谣》赏析详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