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词四首·其三》原文赏析

  • shǒu
    ·
    sān
  • [
    táng
    dài
    ]
    liú
  • xīn
    wǎn
    zhuàn
    xiāng
    zhuàn
    zhèn
    xiù
    qīng
    huán
    fēng
    lòu
    qián
  • yuè
    luò
    yún
    sàn
    yóu
    tóng
    shàng
    shí
    huā
    tián

原文: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相关标签:写人赞美踏歌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新词宛转轮流相传,振袖倾鬟在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消散,游童在路上拾花钿。

注释:递相:轮流更换。
鬟(huán):环形发髻。
花钿(diàn):女性的一种首饰。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新词宛转轮流相传(wǎn zhuǎn lún liú xiāng chuán):新的词语不断传播流传,不断更替。
振袖(zhèn xiù):挥动袖子,表示欢迎或告别。
倾鬟(qīng huán):倾斜发髻,指女子的发型。
风露(fēng lù):风和露水,指早晨的清新空气。
月落乌啼云雨消散(yuè luò wū tí yún yǔ xiāo sàn):月亮下落,乌鸦啼叫,云雨散去,指夜晚的结束。
游童(yóu tóng):在路上游玩的孩子。
拾花钿(shí huā diàn):捡拾花朵上的首饰,指游童在路上捡拾花朵上的饰品。 《踏歌词四首·其三》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四川民间春季聚会的狂欢场景和气氛。首句描述了当时歌男舞女所唱的新曲,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智慧和艺术才能的赞赏。第二句描绘了跳舞者们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第三句表达了他们歌舞至天明的情景。第四句则通过描述游童们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暗示了歌舞女子沉浸在狂欢之中的情景。

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使诗歌更加丰富和情味悠长。与此类似,画家齐白石在艺术构思上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他在画作中没有直接描绘蛙,而是用山泉和蝌蚪来表现,引发观者的联想,使人们能够想象到“蛙声十里”的喧嚣情景。这种出人意表的构思常常是艺术巨匠们的特点。

通过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四川民俗的热爱和对民间艺术才能的赞赏。他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狂欢场面的热烈气氛,同时通过侧面的描写,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民间狂欢的场景,也展示了作者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构思能力。 《踏歌词四首·其三》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照片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

猜您喜欢

乐天池馆夏景方妍白莲初开彩舟空泊唯邀缁侣因以戏之

唐代 刘禹锡

池馆今正好,主人何寂然。白莲方出水,碧树未鸣蝉。
静室宵闻磬,斋厨晚绝烟。蕃僧如共载,应不是神仙。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唐代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白鹭儿

唐代 刘禹锡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