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白鹭儿,品格最高尚。
新长出的洁白羽毛雪都比不上,许多禽鸟大声喧嚷它却独自凝眸沉寂。
它孤独地睡在荒僻茂盛的野草中,久久地卓然特立于潺潺泉水里的石上。
当前山烟云消散的时候,它就展翅迅飞于辽阔的碧空。
注释:
高格:品格高尚。
毛衣:指白鹭新长的羽毛。
喧呼:喧嚣,吵嚷。
凝寂:宁静不噪。
芊芊:草茂盛貌。
潺(chán)潺石:立在潺潺流水中的石头。
遥碧:辽阔碧蓝的天空。
《白鹭儿》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秋季,当时刘禹锡参加了由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但该运动最终失败了。作为运动的参与者,刘禹锡和其他一些人被贬谪到了遥远偏僻的地方。具体而言,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这个地方如今位于湖南常德。
在这个背景下,刘禹锡运用诗歌作为武器,通过尖锐的讽刺和抨击来批评那些害人虐物的宦官权贵。他热情地赞美那些志行高洁的被放逐者,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支持。其中,《聚蚊谣》这首诗广为流传,成为他尖锐讽刺的代表作品。而《白鹭儿》这首诗则突出地赞美了那些被放逐者的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刘禹锡在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谪到朗州的情景。他利用诗歌来表达对宦官权贵的批评和对被放逐者的赞美,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对高尚品质的崇敬。
《白鹭儿》创作背景详情»
鹭儿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革新志士的赞美。诗中通过描写白鹭儿的品格和形象,展现了革新志士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首先,诗人用“白鹭儿,最高格”来形容白鹭儿的高格调,这是对白鹭儿纯洁自守的赞美。白鹭儿的羽毛纯洁胜雪,不似众禽的喧呼叫噪,它宁静自守,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这种品格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是内心的修养和操守。
其次,诗人通过描写白鹭儿的居处环境和神态,进一步展现了它的高尚品格。白鹭儿孤眠在芋芊草中,久立在潺潺溪水之中,它不随声附和,不同流合污,坚持洁身自好,独立不移。这种坚定的品格使得白鹭儿在荒僻远郡的贬谪之中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操守。
最后,诗人描述了白鹭儿振翅飞向遥空的场景,象征着它远大的理想和雄心壮志。在前方没有阻挡的情况下,白鹭儿果敢地飞向遥远的碧霄,这象征着革新志士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对白鹭儿的赞美,诗人实际上也在赞美革新志士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白鹭儿的纯白无瑕象征着革新志士的清白无垢,它在众禽的喧哗中保持岑寂,象征着革新志士在宦官嚣张跋扈时的坚守。白鹭儿孤眠在草泽之间,久立在泉石之上,象征着革新志士在贬谪之中的坚贞不屈。最后,白鹭儿振翼高飞,直入碧霄,象征着革新志士远大的理想和雄心壮志。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白鹭儿的赞美,展现了革新志士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诗人通过描写白鹭儿的形象和品格,将自己的人格操守与白鹭儿相提并论,以此表达对革新志士的敬佩和赞美。
《白鹭儿》赏析详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