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子桓公子敬爱众宾客,宴饮终日都不觉得疲累。
子桓公子曹丕非常尊敬和爱护众多的宾客,整天宴饮下来也不感到疲倦。
寂静的良夜又去西园游玩,车盖亭亭如飞地前后追随。
在宁静的夜晚,再次去西园游玩,马车轻盈地前后追随。
明月洒下如练的清光,天上的繁星稀疏辉映。
明亮的月光洒下来,像细丝一样清晰,天空中的星星稀疏地闪烁。
秋兰丛生于斜斜的长坂,芙蓉遮满了一池渌水。
秋天的兰花在斜斜的长坡上茂盛生长,芙蓉花覆盖了整个池塘的浑浊水面。
清波上跃出水底的游鱼,树枝间传来鸟儿的啼声。
清澈的水波中跃出游鱼,树枝间传来鸟儿的啼鸣声。
大风吹动红色的车轮,马车在风中奔驰如飞。
大风吹动着红色的车轮,马车在风中飞驰。
我们纵情遨游,逍遥自在,好希望能这样过一千年。
我们尽情地游玩,自由自在,希望能够这样过上一千年。
注释:
公宴:群臣受公家之邀而侍宴。
公子:这里是指曹丕。敬爱:一作“爱敬”。
西园: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一说指玄武苑。
飞盖:轻便行进飞快的车。
景:指月光。
列宿(xiù):众星。参(cēn)差(cī):不齐的样子。
被:覆盖。长坂:斜坡。
朱华:指芙蓉,即荷花。冒:覆盖。
飚(biāo):回风。丹毂(gǔ):用红色涂饰的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
辇(niǎn):古代人拉的车,后多指皇室和贵族所用的车。
飘飖(yáo):随风飘动。这里用来形容逍遥、游乐。
千秋:千年,意思是一辈子。若斯:如此。
《公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曹植的一首诗与曹丕的一首诗可能同时创作的情况。尽管当时没有明确的唱和观念,但从两首诗的内容来看,曹植的诗很可能是在曹丕之后创作的。这首诗创作于建安中期(约210年前后),记录了曹丕召集的某次宴会的情景。可以看出,那个时候邺下诗人集团经常聚在一起,留连忘返,一起吟诗作对。 《公宴》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公宴》是曹植创作的一首诗,被收录在《昭明文选》中,专门记录了建安诗人们歌咏风月、描绘酣宴的诗章。这首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展现了当时建安七子等文人的风气之盛。
诗中首先描述了曹丕敬爱宾客,设宴款待的情景,客人们兴致勃勃,直到宴会结束也不知疲倦。接下来,诗人详细描绘了清幽的夜晚游览西园的景象。夜晚明月皎洁,景物在月光下显得朗然无滓,天空繁星密布,仿佛因为文人们的聚会而更加光彩夺目。秋日的兰花覆盖着长而隆起的坡地,红色的荷花点缀在碧绿的池水上,游鱼跃出清波,高高的树枝上传来悦耳的鸟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进入了美妙完善的境界。风与诗人们乘坐的华美车辆一同前进,车轮随风而动,给人一种飘飘欲仙、凌空而起的感觉。最后,诗人呼吁大家逍遥自在地纵情游玩,畅开胸怀,希望这样的欢乐永远延续下去。
整首诗的情调高昂而欢畅,展现了曹植少年得志、生活欢乐的真实写照。这在曹植的诗集中是罕见的,充满着积极向上、高亢振奋的精神。诗中人与自然的结合,情感与景物的交融,形成了一种爽朗欢快的基调。明月、繁星、秋兰、红荷、游鱼、好鸟等形象都展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建安时期文人们的欢乐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细腻,情感表达热烈豪放,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公宴》赏析详情»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三国曹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同时也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在他生前,他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他被追封为陈思王。因此,他也被称为陈思王曹植。
曹植以其在文学上的造诣而闻名,后人将他与曹操和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更是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说明曹植在文学领域的才华非常出众。
在王士祯的论述中,他认为在汉魏以来的两千年间,只有曹植、李白和苏轼这三位诗人可以被称为“仙才”。这也再次证明了曹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于曹植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92年,去世于232年。他的谥号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