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崔武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崔武杀了他。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晏子左右的家臣说:“你打算死吗?”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嘛死啊?”他们又问:“走离开齐国吗?”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他们又问:“回家吗?”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是主掌国家,臣子的职责是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而死,我应该随他一同死;君主为国家社稷而逃亡,我应该随他一同逃亡。如果君主为了自己而死,为了自己而逃亡,那么除了他的私密昵友,谁会承担这份责任呢?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我将回到什么地方呢?”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泣,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别人说崔先生你一定要杀他(晏子)。崔先生说:“他是民众所指望的,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
注释:
崔武子:齐国卿臣,即崔杼。
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取:同“娶”。棠公死后,崔杼去吊丧,见棠姜美丽,就娶了她。
庄公:齐国庄公。
通:私通。
弑: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
君民者:做君主的人。
实:指俸禄。
昵:亲近。
庸何:即“何”,哪里。
兴:起立。三踊:跳跃了三下,表示哀痛。
望:为人所敬仰。
舍:释放,宽大处理。
《晏子不死君难》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读解主要讲述了晏子对于齐庄公的死以及国君和臣子的责任的看法。晏子认为齐庄公为了偷女人而被杀,死得很下贱。然而,晏子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因为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该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文章通过三问三答的方式进行论述,其中还夹杂了一些反问的语句。最后,文章归结到“社稷”二字,表达了晏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观点。整篇文章情节起伏,论点鲜明。
晏子的观点可以看出他对于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他认为国君应该为国家的利益而尽职尽责,而臣子也应该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古代社会,臣子对于国君的忠诚是非常重要的,而晏子的观点则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
通过这篇读解,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对于国君和臣子责任的看法。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晏子不死君难》读解详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是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是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这一古代史书的注释和补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外交关系,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是左丘明整理的一部古代国别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这部书对于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左丘明作为太史,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他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他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左丘明之学”。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的贡献和影响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左丘明先生”。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
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
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
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
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旅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
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
”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
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
故难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