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登姑苏台》原文赏析

  • zhé
    guì
    lìng
    ·
    dēng
    tái
  • [
    yuán
    dài
    ]
    qiáo
  • bǎi
    huā
    zhōu
    shàng
    xīn
    tái
    yán
    wěn
    yún
    píng
    huà
    tiān
    kaī
  • péng
    cāng
    míng
    shèn
    héng
    chéng
    shì
    áo
    jià
    péng
    lái
    xué
    pěng
    xīn
    shān
    pín
    cuì
    chàng
    xuán
    tóu
    shī
    湿
    xīng
    tái
  • dào
    xìng
    huái
    怀
    xiū
    jìn
    lán
    gān
    wàn
    zhàng
    chén

原文: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
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
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相关标签:登高望远抒情感慨折桂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姑苏台,举目四望,沙洲上百花盛开。檐角与云齐平,画栋倒映长空。好比大鹏俯视海洋,世鳌驼着蓬莱仙山,现出一片海市蜃楼。远山青翠,就像西施捧心后的蛾眉,惆怅当年伍子胥吴门悬头,血酒乡土腥苔片。吊古伤今,莫靠近栏干,台下有万丈尘埃。

注释:
折桂令:曲牌名。又称《蟾宫曲》、《天香引》、《秋风第一枝》、《步蟾宫》等。兼作小令、套曲。
檐吻云平:言飞檐画栋,高与云平。
图画天开:风景如画,自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鹏俯:像大鹏之俯瞰海洋。
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
蜃(shèn)横城市:像“蜃景”横理成城市一样。“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的密度层,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在空中或地面所成的奇异幻景。
学捧心山颦(pín)翠色:此句把山拟人化,言山之苍翠是在学习美人的眉黛。
悬头: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死前对舍人说,将其头悬于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
万丈尘埃:指宦海险恶。 《折桂令·登姑苏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曲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姑苏台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姑苏台是一座宏丽的建筑,而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感受都是基于他的想象。作者通过研究文献记载,驰骋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千载之上的姑苏宫中,从现实出发,吊古感今,对姑苏台进行了形象的描写。 《折桂令·登姑苏台》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所以作者不愿再接近阑干,即官场。他认为官场是尘埃满地的地方,与古人的风采相去甚远。这里的“悼古兴怀”是对古人的怀念和敬仰,也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整首曲子通过描绘姑苏台的壮丽景色和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展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对姑苏台的描写,也展示了苏州的美丽和历史底蕴,使读者对苏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之情。 《折桂令·登姑苏台》赏析详情»

元代诗人乔吉的照片
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是元代的杂剧家。他出生于太原(今属山西),一生中怀才不遇,但他倾注了自己的精力来创作散曲和杂剧。

乔吉的杂剧作品散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文集中。他的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包括小令200余首和套曲11首。目前还有一些抄本保存下来,如《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以及任讷编辑的《散曲丛刊》中的《梦符散曲》。

乔吉的创作才华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展现,他的散曲和杂剧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的一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

猜您喜欢

谒山

唐代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

唐代 李白

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
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
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突。
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
我来属天清,登览穷楚越。
吾宗挺禅伯,特秀鸾凤骨。
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冥居顺生理,草木不剪伐。
烟窗引蔷薇,石壁老野蕨。
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袜。
几宿一下山,萧然忘干谒。
谈经演金偈,降鹤舞海雪。
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
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
赋诗留岩屏,千载庶不灭。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清代 顾贞观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