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登上姑苏台,举目四望,沙洲上百花盛开。檐角与云齐平,画栋倒映长空。好比大鹏俯视海洋,世鳌驼着蓬莱仙山,现出一片海市蜃楼。远山青翠,就像西施捧心后的蛾眉,惆怅当年伍子胥吴门悬头,血酒乡土腥苔片。吊古伤今,莫靠近栏干,台下有万丈尘埃。
注释:
折桂令:曲牌名。又称《蟾宫曲》、《天香引》、《秋风第一枝》、《步蟾宫》等。兼作小令、套曲。
檐吻云平:言飞檐画栋,高与云平。
图画天开:风景如画,自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鹏俯:像大鹏之俯瞰海洋。
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
蜃(shèn)横城市:像“蜃景”横理成城市一样。“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的密度层,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在空中或地面所成的奇异幻景。
学捧心山颦(pín)翠色:此句把山拟人化,言山之苍翠是在学习美人的眉黛。
悬头: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死前对舍人说,将其头悬于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
万丈尘埃:指宦海险恶。
《折桂令·登姑苏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曲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姑苏台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姑苏台是一座宏丽的建筑,而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感受都是基于他的想象。作者通过研究文献记载,驰骋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千载之上的姑苏宫中,从现实出发,吊古感今,对姑苏台进行了形象的描写。 《折桂令·登姑苏台》创作背景详情»
所以作者不愿再接近阑干,即官场。他认为官场是尘埃满地的地方,与古人的风采相去甚远。这里的“悼古兴怀”是对古人的怀念和敬仰,也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整首曲子通过描绘姑苏台的壮丽景色和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展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对姑苏台的描写,也展示了苏州的美丽和历史底蕴,使读者对苏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之情。 《折桂令·登姑苏台》赏析详情»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是元代的杂剧家。他出生于太原(今属山西),一生中怀才不遇,但他倾注了自己的精力来创作散曲和杂剧。
乔吉的杂剧作品散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文集中。他的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包括小令200余首和套曲11首。目前还有一些抄本保存下来,如《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以及任讷编辑的《散曲丛刊》中的《梦符散曲》。
乔吉的创作才华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展现,他的散曲和杂剧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的一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